【馬屎埔收地】卡板築成最後田壘 死守抗爭心戰室
堡壘本應由堅固的材質建造,讓藏身的士兵防守敵人攻擊。然而,在馬屎埔的一塊農地上,抗爭者只以一層又一層卡板,築起一個堅守農地農用理念的「田堡壘」(下稱田壘)。
在6月2日的收地行動,抗爭者留守田壘,暫時頂住推土機。連日來,他們抵過日曬雨淋,在硬繃繃的卡板上度過八個黑夜。但發展商恒地已向法庭申請進一步指令,尋求執達吏收地,周五聆訊,代表抗爭者即日(6月10日)或被抬離農地。
攝影:梁銘康、黃偉民、余睿菁
馬屎埔收地風波拉鋸多時,發展商恒地已就村口旁的一幅農地取得臨時禁制令,於6月2日派出逾百保安清場,與村民及聲援人士爆發衝突,農地最後只有田壘暫且保住了。
6月仲夏,蟬鳴蛙叫,天色時晴時陰,陽光及雨水滋潤馬屎埔的沃土,農作物茁壯成長。村口旁的這幅農田卻一片瘡痍,推土機進駐,留下無情軌迹。被推倒的香蕉樹彷彿橫臥「亂葬崗」。農地四周被鐵板重重包圍,保安員24小時駐守,監視農地上、留守田壘四至五名最後抗爭者。
高約5米的田壘以卡板及竹竿築成,沒一磚一瓦,只以帆布遮風擋雨,「守田」二字的直幡簡單說出它的作用。田壘的搭建沒經過專業測量計算,卻留下抗爭者親手寫下的每一句心聲:「守護香港」、「保衛東北」、「反對逼遷」、「農田被地產商巧取豪奪,這種行為跟強盜沒有分別」、「Years of life gone in a day, shame when you echo the evil」……。
周一(6月6日)中午,雨嘩啦嘩啦下着,「滴答滴答」打在田壘上的營帳,抗爭者撐起雨傘、因涉違反法庭禁制令,抗爭者都戴上面罩,保護身分。他們從村民手中接過物資;未幾,太陽出來打招呼了,把雨水都蒸發掉,營內氣溫相信又會驟升。在這比劏房更擠迫的高台上,既悶熱又濕漉漉,抗爭者每晚只得睡在硬繃繃的卡板,堅持是為了什麼?
「用身體、網絡、技能反對不合理的事」
「不要覺得個人力量改變不到社會,走出來做什麼都好,用你的身體、網絡、技能,反對不合理的事。」有抗爭者對《香港01》記者表示,土地供給資源,人才能生存,所以農地農用,不能隨便破壞,不能只看目前,要為下一代想想。他們有決心在這個關鍵時刻向地產霸權及政府說不,促請恒地及政府停止侵略他人生活。
恒地執行董事黃浩明周三(6月8日)以「木構非法建築物」形容田壘,更指工程師視察後,認為結構不安全。但對抗爭者來說,這座高塔已由防守田壘變成有機自發、自主規劃的生活空間,變成「屋企」,即使大家生活不同,卻學習着如何在同一個空間生活,「生活本身有無限的可能,要靠自己創造」。
抗爭者坦認,起初沒預計要留守那麼多日,設計未必周詳,但每個細節都可見師傅的用心,田壘已發揮最大作用。其中一人說:「雖然搭建好臨時,但好有生命力,設計用心,可見考慮好多材料是可分解重用的木板。」
不少人或會好奇,抗爭者在田壘的帳篷內都在做什麼?他們以一個字形容:「忙!」既要處理落雨問題、打掃、整理物資、回收分類,也會與戰友談天、討論應對策略、分享心事,更重要是留意外圍環境,「時間過得好快」。但在這般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不諱言:「這裏的空間細小,雖然用以防守是一流,但生活來說有點辛苦。」
留守八個晚上,每分每刻都戰戰兢兢度過,最怕應是田壘被拆,自己被抬走的一刻。對於這個時刻的來臨,抗爭者表明「好驚」,直言已預計最差的情況,但不希望雙方有任何人受傷,呼籲恒基不要使用暴力。
播烏都語歌 保安拍掌
對於多次對峙的保安,抗爭者稱,「明白保安工人也是打份工,沒什麼選擇」,大家在社會都是弱勢,是發展商將他們置於收地衝突的前線,製造與抗爭者之間的對立。他們又指,曾與保安員傾談,亦在田壘上播放巴基斯坦 (烏都語)歌曲,保安員開心拍掌,「可見他們不是針對或傷害我們」。
在村口處、農地旁,聲援人士用竹竿及帆布撐起一個公共帳棚,成為抗爭者的打氣站、聲援人士的避雨亭,以及村民的看守台。在這裏,聲援者甫見面就直呼對方名字,寒暄兩句,問問「昨天為什麼不見你?」兩鬢斑白的村民更索性叫年輕人:「幫我去買兩罐啤酒來!」一名男士搭嘴說笑道:「人們會不會以為她不夠18歲呀?」妹子口裏說不,但啤酒還是買回來了。
馬屎埔前村民阿嘉說:「農村的人愛互相幫忙,就好像一家人,以前我們半夜都打開門睡覺。」他指,馬屎埔不只孕育農作物,更建立了村民間互信的淳樸文化。
隨着恒地取得臨時禁制令,農地被收回的日子也漸近。黃浩明周三表示,公司已向高院申請進一步指令,尋求執達吏及警方協助收地,法庭於周五聆訊。換言之,馬屎埔今日或再爆發收地行動,田壘將隨時被拆卸,抗爭者或需面臨被抬離的一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