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9成食鹽含微塑膠 部分於香港有售 每年人均或攝入2000膠粒
微塑膠污染無處不在,隨時食鹽變食膠!綠色和平與南韓仁川大學共同研究發現,來自全球21個產地共39個食鹽樣本中,超過9成驗出含有微塑膠,而本港超過一半超級市場、生活百貨店、網購平台均有出售問題食鹽。以國際調查每日人均食用10克鹽的數據推算,每人一年或會攝入逾2000粒微塑膠。
海鹽微塑膠含量多於湖鹽、岩鹽
是次研究分別驗測多個不同產地的海鹽、湖鹽及岩鹽樣本,結果指出海鹽的微塑膠含量遠超其他兩種鹽,超過9成樣本驗出體積介乎0.1毫米至5毫米微塑膠。微塑膠有可能黏附不同的毒素,而毒素進入人體後或有可能干擾內分泌、影響免疫、神經系統、生殖能力或致癌。
環團:只有源頭減廢才可避免自食其膠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表示,研究結果證明不同種類、地區、價格的食鹽都發現含有微塑膠,亞洲地區的污染情況尤其嚴重,而儀器無法驗測、小於0.1毫米的微塑膠數量更可能多不勝數。
除了鹽,陳可淳又指早前有其他研究發現全球170種海鮮、啤酒及飲用水都有微塑膠,可見塑膠污染無處不在,唯有源頭減廢才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政府及企業必須「走塑」,否則市民只會「自食其膠」。
研究亦發現,亞洲地區的食鹽樣本微塑膠含量遠超歐美地區,首10個最多微塑膠的樣本中,9個來自亞洲,當中印尼、台灣、中國樣本的微塑膠含量依次列居首三位。微塑膠主要為常用於製作即棄餐具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以及製作膠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微塑膠常用於即棄餐具
參與今次研究的南韓仁川大學金教授(Kim Seung Kyu) 指出:「今次研究是首個囊括全球6大洲的食鹽樣本,將其與污染情況作出對比,結果發現海洋塑膠污染與海鹽或海產微塑膠含量成正比,海洋塑膠污染越嚴重,該地生產的海鹽或海產就含有越多微塑膠,與人類吞食微塑膠的數量亦有直接關係。」
早前綠色和平對香港河流塑膠污染影像進行首個分析研究,發現單是城門河,每年就有逾1750萬件塑膠垃圾直接流入海洋,當中亦包括大量即棄餐具垃圾。
而即棄餐具問題嚴重卻一直被忽視,綠色和平促請快餐企業淘汰堂食即棄塑膠,並在堂食以外訂立全面減塑計劃,政府應盡快就即棄餐具展開立法,仿傚鄰近地區盡快制定全面的淘汰即棄膠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