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五年,新加坡投資科研1000億
在新加坡,即使你是新人,拿研究資金的機會很多,是創新及科技人才的天堂。
施政報告前日出爐。一如大眾所料,創新及科技是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政府剛成立創科局和港科院,麻省理工學院(MIT)亦宣布在香港成立海外創新中心,一切看似蓄勢待發。
而長年與香港互視對方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亦一直銳意發展創新及科技。藉着施政報告發表的時刻,我們不妨看看新加坡於創新及科技上的支援及環境,以了解兩地差異。
1. 產業及工作機會
新加坡的創新及科技行業相當成熟。政府採取歡迎外資企業的政策,積極邀請他們來新加坡。因此吸引了大量知名跨國企業如 Ubisoft、Lucasfilm、Electronic Arts、Apple、Samsung、Intel、AMD、Panasonic、Sony、Mitsubishi等在新加坡開設分公司,其中不少歐美企業還以新加坡分公司為其亞洲總部。
這些企業聘請很多人才,例如今年,國際知名遊戲公司 KOEI TECMO (即是製作《三國無雙》的那間公司) 打算擴張新加坡分部,一口氣聘請了數十名大學畢業生,我有幾位學生還未畢業已獲聘用。
新加坡的創新行業非常多元化。如大數據分析、水處理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單是水務公司已有130多家。因此於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方面,也非常多元化及國際化。
再舉例,在香港經營得困難重重的汽車召喚企業如Uber,在新加坡可說是如魚得水。面對創新科技,新加坡政府的對策是參與其中及規範化。新加坡現在有六個汽車召喚手機app, 新加坡政府也有投資其中 (Grabtaxi)。我一開app就看到70輛車在家的附近。在的士站,很容易就會見到這些汽車召喚app的廣告。使用這些app睇樓或前往偏遠商場,有車資折扣,早前更有免費託運月餅服務。自由的創新環境,讓市民及企業也互相得益。
這種環境,有助鼓勵本地學生,選讀創新及科技相關學系。始終,發展創新及科技,人才培訓是最重要的。
在香港經營得困難重重的汽車召喚企業如Uber,在新加坡可說是如魚得水…新加坡政府也有投資其中 (Grabtaxi)。
2. 創業支援
新加坡的創業環境十分理想。在新加坡,有很多創業支援,例如資金、培訓、特價租用舊區作辦公室、協助初創企業與業界及潛在客戶聯絡等。
MIT剛宣布在香港成立海外創新中心,其實早在2007年,MIT就在新加坡成立了首個美國境外的研究中心 SMART (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1。我與我校學生也從SMART申請了一筆 Pilot Funding。學生們現在已將成果商品化,並成立了自己的初創企業。類似的資金支援,在新加坡有很多。例如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Singapore (NRF) 就有個 Proof Of Concept (POC) Grant 2,成功申請者會獲得S$25萬 (約HK$135萬), 以進行一年研究,目是希望申請人在開發新技術後,建立初創企業,將成果商品化。
我任教的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 信息系統技術與設計學系(ISTD),至少20%學生於畢業後就創業,進軍創新行業。我校是與MIT合作辦學的,我早前在MIT教了一年書,而我的MIT學生中更有三分一人在畢業後創業。現在,這種創業DNA,正在影響新加坡。
我任教的學系,至少20%學生於畢業後就創業…這種創業DNA,正在影響新加坡。
3. 薪酬待遇
新加坡和香港的物價整體差別不大,所以數字可以直接比較。主要是新加坡的民生用品較便宜,奢侈品較貴。
據新加坡教育部的《2014年畢業生就業調查》(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2014 - Ministry of Education)3,科技相關學科的學士畢業生,薪酬相當不錯,例如電腦工程系的平均月薪有 S$3,423 (HK$18,493),僅次於會計及航空工程位列第三。數字仍未包括佣金、獎金、及其他現金津貼。按市場普遍派發兩個月花紅計算,年薪約為 HK$258,902。其他資訊科技相關學系的平均月薪也很好 (S$3,185-$3,715)。
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 4,2013/14年度香港工程科和科技科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 HK $207,000 (包括佣金及其他現金津貼),約為新加坡的 80%。另外,兩組數字也未加入公積金/強積金的僱主部份。因為新加坡僱主部份的公積金(15%)比香港的強積金(5%)高,所以兩地薪酬的差距比數字所見更大。(註:今日坡元兌港元為1:5.38,早年為1:6.2,若換算為港幣的話差距會更大。)
從薪酬所見,新加坡僱主更願意付出高薪酬,以聘請人才,所以比較容易吸引頂尖人材加入。
據新加坡教育部,科技相關學科的學士畢業生,薪酬相當不錯,例如電腦工程系的平均月薪有 S$3,423 (HK$18,493)
4. 科研經費
新加坡政府於2011-2015年對科研投入了 S$161億 (約 HK$900億),下一個五年更會增加至 S$190億 (約 HK$1,000億),其數額絕對是世界前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是舉世知名的科研機構,他們會承擔科研投資的開支及風險,待研究有成果時,才將有市場價值的成果商品化。因為科研成本高,回報期長,初創企業很難承擔這些風險。而 A*STAR的角式就是讓科研人員專心做研究,再讓成功的項目為發展中的項目包底。
記得我在香港大學工作的朋友說,在香港不容易取得研究資金。但我作為學術界的新人,而且我所作的更是比較專門的研究項目(電腦音樂),但也在新加坡成功申請到不少資金。現在我手上的研究資金約有 HK$500萬,其中贊助者有教育局、運動科學部、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衛生部等,還有工業界的資助及合作。這些資金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 Pilot Funding,通常是 S$50,000 一年 (HK $270,000),用作研發初步成果以申請下一階段的資金,比較容易申請,也是我申請得最多的資金。第二類是 Research Funding,通常是 S$500,000 三年 (HK $2,700,000),用作正規的研究,我手上有兩筆此類資金。還第三類更大的 Tier 3 Funding,但因為太巨大,通常申請者是以一個研究團隊去申請的,我也有與同事參與一些五年期的逾億元資金項目。在新加坡,即使你是新人,拿研究資金的機會很多,是創新及科技人才的天堂。而其實我的同事們,大都比我更厲害,手上有HK$1,000萬以上研究資金者眾,他們有人做 new water, aerospace, security, networking, solution for raging city, smart nation…
新加坡時刻也在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所以不斷投資科研,以解決未來可見的問題。
香港大學工作的朋友說,在香港不容易取得研究資金。但我作為學術界的新人,現在我手上的研究資金約有 HK$500萬
5. 結語
新加坡人均GDP達五萬美元,香港亦接近四萬美元。在如此發達的經濟體,必須以高增值行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龍頭,這些行業成本高,風險高,回報期長,但其回報率可以是爆炸式的。
例如初創投資者孫正義,從90年代起,就於幾百家科技初創公司,投資了幾十億美元。其中九成公司都倒閉了,但活下來那少於一成的企業,其中個別回報高達3000倍,讓他一度躋身日本首富榜。這也許就是發展創新及科技應走的路吧。
參考資料:
【註1】The 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http://smart.mit.edu/home.html
【註2】NRF Proof Of Concept Grant. http://www.nrf.gov.sg/innovation-enterprise/national-framework-for-research-innovation-and-enterprise/proof-of-concept-grant
【註3】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 Ministry of Education. 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ost-secondary/files/ges-ntu.pdf
【註4】政府統計處, 按修課程度及主要學科類別劃分的已全職工作的教資會資助的全日制課程畢業生的平均年薪. http://cdcf.ugc.edu.hk/cdcf/searchStatSiteReport.do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