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膠樽垃圾可樂品牌佔最多 環團:唔走塑,點會「可樂」?
早前的一場颱風,大批海洋垃圾隨海浪湧上岸,當中包括陳年汽水膠樽,再次引起社會對海洋塑膠垃圾的關注。環團綠惜地球早前在14場淨灘行動檢獲的垃圾膠樽中,發現繁體字類別中,可口可樂公司旗下品牌的飲品膠樽佔最多,平均每4個膠樽,就有1個屬於可樂品牌。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今年初檢獲1988年漢城奧運紀念版的可口可樂膠樽,在颱風山竹襲港後又發現本港最早期的1.25公升雪碧膠樽,更諷刺是樽身印有「No Deposit No Return(毋須按樽、毋須回樽)」字句,直言「唔走塑,點會可樂?」他期望可口可樂公司訂立減少依賴塑膠容器走塑目標及履行回收責任。
綠惜地球早前進行「短命膠」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在6月至9月先後進行14場淨灘行動(包括西貢枕頭洲、大嶼山水口、南丫島、沙頭角、垃圾灣、東平洲等),檢獲1404個繁體字品牌膠樽中,屬於可口可樂品牌的膠樽最多(佔23.4%),包括可樂系列、雪碧、飛雪、果粒橙、水動樂、玉泉、健康工房等,其次是維他(21%)及Cool清涼水(11.4%)。
綠惜地球引述2017年太古飲料可持續發展報告,發現其20種飲料品牌,生產量達316.4億公升,即一年間平均每人會飲約210杯可樂系飲品。
30年前可樂樽重現海灘
朱漢強表示,可口可樂向全球200多個國家,推銷500多個品牌的飲料,「國際飲品企業拒絕走塑,海洋怎會『可樂』?」他指,海洋塑料垃圾有增無減,在年初於東龍島淨灘行動中,發現一個1988年漢城奧運紀念版的可口可樂膠樽;又在颱風山竹襲港後在東平洲檢獲相信是本港最早期的1.25公升雪碧膠樽,樽身印上「No Deposit No Return(毋須按樽、毋須回樽)」字句,反映飲品商當時把膠樽視為垃圾,拒絕回收,兩個膠樽的底部均有膠托,協助樽身站立。他說,這些陳年膠樽多年後相繼隨海浪重現人前,笑言「你化佢都未化」。
他認為,可口可樂公司作為全球飲品業的龍頭,理應帶頭加快減塑進程,包括訂立減少依賴塑膠容器的走塑目標,積極考慮推出斟飲代替實體包裝的產品、轉用玻璃或可多次使用的容器,以及應用更多rPET(循環塑膠物料),又建議統一容器物料,以及帶頭推出進取的業內回收計劃和承諾回收的廢膠樽,不會運往發展中地區處理,防止污染轉移。
可口可樂公司回覆指,今年初重整可持續包裝的全球策略,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每使用一個包裝,協助回收一個樽及罐裝產品(不限品牌)作循環再用,也會將投入市場的所有包裝盡可能回收及循環再用,尋找新突破使用更多循環再造物料,包括使用可回收再用的玻璃樽丶鋁罐丶現調機飲料丶再生塑膠樽丶輕量樽等。
本港膠樽回收率極低 生產者責任制「等到蚊瞓」
本港膠樽回收率在2016年只有8.5%,綠惜地球早前分析了全球25個實施膠樽按樽制國家或城市的回收表現,發現平均回收率達73%,而德國、挪威、荷蘭和亞洲的南韓等國家,回收率均達到95%。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今年6月引述顧問報告,指政府可考慮引入按樽制,提供現金回贈等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回收飲品膠樽,但朱漢強坦言要等到該生產者責任計劃出台,「等到蚊瞓」。
朱漢強指,由多個飲料製造商、零售商、環保團體及回收業界組成一次性飲品包裝工作小組,去年委託獨立顧問就一次性飲品的棄置及回收過程進行深入研究,範圍涵蓋針對原材料進口、生產、包裝、分銷以至出售的措施,預告將在11月推出針對所有即棄飲品容器的民間顧問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