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未來十年 向電影基金至少注資15億元 

撰文:周峻峯
出版:更新:

近年不少中港合拍片的香港電影,如《紅海行動》、《美人魚》等深受內地觀眾歡迎,票房大收逾30億元人民幣。團結香港基金今日(10日)發佈《轉機乍現 星光再起》香港電影業倡議報告,提出八大建議,包括大幅注資並優化電影發展基金、優化本地片場善用大灣區的電影製作資源,發展本港電影業的優勢和機遇。
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香港必須制定合適的政策讓香港新和舊的電影人才有更大的舞台和發揮空間,重新為香港電影業注入動力。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發表倡議電影業報告。(周峻峯攝)

預計電影發展基金款項只可用到2020年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表示,電影發展基金於2007年至2016年間共注資約5.4億元,剩餘金額預計可供使用到明年至2020年,因應電影基金旗下有多個計劃,包括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電影製作資助計劃及融資計劃,有必要增加製作預算上限至兩倍以上才算是理想。

申請基金手續嚴謹 片種有局限性

他指出,現時製作預算限制過於嚴謹,資助金額亦屬低水平,而且申請手續繁複,申請者於簽約前需另開新公司及銀行戶口;舉例如「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主要是首次拍攝電影的新導演及其團隊申請,分設成大專組及專業組,若全數資助製作,金額上限最多分別為325萬元及550萬元,但片種仍有局限性,未能作爆破場面、明星亦需義氣撐場才可以符合成本,作品包括《點五步》、《一念無明》等。

他推算,目前三個計劃資助的製作預算上限約5千萬元,需增至1億5千萬元,即粗略估算本港未來10年需再注資至少約15億元,以維持電影業發展。但若參考南韓同類型電影發展基金,對方自2007年起注資金額約36億元,每年使用約3億多元,仍有明顯落差。

建議內地為香港提供更優惠政策

水志偉又指,拍攝電影可多利用大灣區的各種電影製作資源,因廣東省內各城市與本港的文化及背景相近,令目前香港電影製作人進入廣東省電影市場較容易,內地當局在審批電影題材及上映亦較快;再加上,本港可利用大灣區拍攝團隊可即日來回本港的優勢,毋須長時間逗留於內地影城內,能更有效製作電影。

他稱,基金會建議內地給予香港與台灣相同的優惠政策,放寬中港合拍片的要求,取消兩岸合拍立項申報費用、大陸元素及投資比例等限制。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八項建議支援香港電影產業:

1. 大幅注資並優化電影發展基金。
2. 增加電影融資渠道,從而建立更企業化,制度化的電影產業。
3. 優化本地片場善用大灣區的電影製作資源。
4. 提供後期製作器材資助,或出租器材給CG工作室。
5. 加強電影教育,培訓電影人才。
6. 建立「香港品牌」,拓展國內外和本地市場。
7. 香港政府應爭取放寬中港合拍片要求。
8. 香港電影人才擔當外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的顧問。

水志偉指出,基金會建議多利用大灣區的各種電影製作資源。(周峻峯攝)
黃元山稱,香港必須制定合適的政策讓香港新舊電影人才有更大的舞台和發揮空間。(周峻峯攝)

黃元山:制定合適的政策讓新舊電影人才 更大發揮空間

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亞洲電影近年發展蓬勃,令外國電影龍頭企業聚焦內地和香港市場,為香港帶來難得的機會,香港必須制訂合適的政策讓香港新舊電影人才有更大的舞台和發揮空間,重新為香港電影業注入動力,令香港再成為「國際電影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