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車禍盆骨粉碎獲救活 伊院自創醫治方式提升存活率一倍
盆骨碎裂,輕則令人失去活動能力,重則奪走性命。本身為英文教師的文老師(Miss Man),兩年前過馬路時,不幸被電單車撞倒,身體多處嚴重受傷,盆骨粉碎性骨折之餘,更出現「爆肺」,生命一度危在旦夕。垂死之間,Miss Man得到伊利沙伯醫院的救助,經過該院首創的醫治盆骨骨折方法,漸漸從死亡邊緣逐步康復,她將在新學年重投教育工作。這項獲冠以「Hong Kong Method(香港方法)」之名的技術,令盆骨骨折傷者的存活率大升一倍。
留深切治療部12天
Miss Man在2016年5月時,只有20多歲的她,不幸被電單車撞倒,身體多處嚴重受傷,出現盆骨粉碎性骨折、右腳骨折、「爆肺」、橫紋肌肉溶解等,之後接受了盆骨骨折綜合手術、脛骨手術等,在深切治療部留醫12天。她憶述在離開深切治療部前的數天,才逐漸恢復意識,不過仍然非常模糊,未知自己身處何方;回復意識後,她感到危機,「嗰一刻真係好驚行唔返」。
「三合一」手術推行前死亡率達六成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表示,過往嚴重盆骨骨折個案的死亡率,高達六成,即存活率僅四成,主要原因為病人失血過多而失救。不過,伊利沙伯醫院於2008年,開始推出「三合一盆骨骨折治療方案」,當傷者有嚴重盆骨折,而且處於休克狀態,就會即時啟動方案,結果傷者死亡率逐漸降低,2017年時存活率約八成,即較之前提高一倍。
港首創「三合一」手術 獲以「Hong Kong Method」
鄭敏樂解釋,「三合一」手術是將骨科、外科、放射治療科的醫護人員,集合於同一個手術,把握傷者的「黃金一小時」內,完成三項手術。她續指,骨科醫生首先會為盆骨「搭棚」,將支架置於盆骨外加以固定,以及減少出血;之後外科醫生負責開刀,在盆腔置入紗布,為靜脈止血;第三步是放射治療科醫生,使用動脈栓塞術,透過導管栓塞動脈的出血位。
她指「三合一」方法由香港首創,成功減少傷者出血量,提高存活率,更得到國際認可,獲冠以「Hong Kong Method(香港方法)」之名。
不過,令病人存活,只是治療的第一步,伊利沙伯醫院使用「3D電腦導航微創手術」,以助病人康復。醫院矯型及創傷科顧問醫生李建邦表示,過往固定病人盆骨時,會使用外固定支架,不過支架有可能鬆脫,影響骨骼癒合;另外,又可能為病人做開放性手術,在盆骨位置加上鋼板、螺絲,固定位置,但此舉造成較大型的傷口,大量出血。
使用「3D電腦導航微創手術」後,李建邦表示,電腦會實時導航,即時知悉盆骨情況,然後直接計算,在盆骨適當位置放進螺絲,毋須再做開放性手術,令病人傷口只如螺絲般細小。使用新技術後,李建邦表示,手術時間縮短約一小時,病人的平均流血量,更由970毫升,跌至139毫升,減少86%,而且亦未再有錄得嚴重併發症。
新年學重返校園勉勵學生
曾經在鬼門關前經過,Miss Man接受上述手術後,已經逐漸康復;即使盆骨曾經粉碎性骨折、如廁都要他人協助,現時已經可以毋須再靠柺杖,可以自行行走。雖然長時間行走後,傷口仍會隱隱作痛,暫時亦不可以如常人般做劇烈運動,不過Miss Man已計劃在新學年重投教育工作,並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不可放棄,並叮囑「原來健康真係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