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何仲平執掌醫學會 稱醫委會聆訊「不對等戰爭」冀多溝通
出任香港醫學會會長8年的蔡堅,在7月正式退下火線,由同樣是腎科醫生、任醫學會會董27年的何仲平接棒。蔡堅過往予外界「惹火」形象,不時向政府及其他團體「開火」,何仲平接受《香港01》專訪時形容自己「實事求是」,又指醫學會是民間團體,將伸出「橄欖枝」和政府相關部門「打好關係」。
醫療事故難免令醫患關係趨對立。何仲平指醫委會聆訊是「不對等的戰爭」,因為病人投訴幾乎無成本「寫封信就得」,醫生抗辯卻要很多本錢,惟他仍強調,醫生接受這個情況,但期望程序可縮短令醫生壓力減少。
今年11月就踏入69歲的何仲平,私人執業逾30年,任醫學會會董也達27年,逾四分之一個世紀,今年才登上會長位置。他在佐敦診所為自己執掌醫學會一事娓娓道來,指更上一層樓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最主要係蔡堅唔做,都要搵個人替,唔係我有咩要求。」
何:希望可以擺平啲嘢
醫學會是全港最大醫生團體,會員逾萬人,在監督醫生專業的醫務委員會,有7個席位,影響力毋庸置疑。過往社會上眾多醫療爭議,往往不缺醫學會的身影。何仲平說,出任會長一職,是希望可以「擺平啲嘢。」他指,希望能讓人見到自己「實事求是」一面,「希望可以擺平啲嘢,個Profession(專業)搞好啲,大家唔好嗌交,可以內部擺平。」
這種說法,是否暗指前任的蔡堅太惹火呢?事實上,他們兩人都是腎科專科醫生,自己在1974年港大醫學院畢業,蔡堅是高他兩屆的師兄,大家性格南轅北轍,他形容蔡堅為人「直啲」:「潮州佬係咁,見嗰句講嗰句,style豪放啲,唔係惡死。」
這位新會長多次強調,未來要多溝通、「搞好關係」。他早前組競選內閣選醫學會會長,團隊打正旗號名叫「和諧」。最終在無人競爭下,他於7月17日醫學會周年大會,正式從蔡堅手上接過會長一職。上任未夠一個月,他已相約「官方」,即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等,一起食飯加強溝通及改善關係。他又計劃和醫生組織多溝通,包括香港公共醫生協會及前線醫生聯盟等,與病人組織亦然。
市民投訴醫生「唔使本錢,寫封信就得」
何仲平甫上任即打親民牌,但談及醫委會改革,他就表明不理解為何要增加4名業外委員,指除非要增加審訊透明度,否則若要加快醫委會處理投訴的速度,增加審裁顧問便可。他解釋,普通人不會理解醫療程序是否合理,應由醫生同僚(By Peers)審訊,這也是醫委會聆訊的背後理念。
何仲平又指,市民投訴醫生「唔使本錢,寫封信就得」,甚至連律師亦不用聘請,「而家郵票兩蚊,你寄封信就得,或者打個電話。」但他說,被投訴的醫生則需付出很多成本,要準備大量解釋,更需要自聘律師,形容「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但強調醫生接受這個情況。
不過,當他被問到病人及家屬面對醫療事故,向醫委會控訴也需花費不少心力、時間,何則澄清,並非指市民投訴醫生「完全無成本」,而是指「遞交投訴」無成本,「唔係之後冇成本,心力當然都會有。」他坦言,作為醫學會會長,相信醫生都希望整個投訴程序加快,及早完結案件,因為排期審訊期間,醫生面對的壓力並沒有減少。
醫患間有誤解 非關係差
接連爆出醫療事故、醫委會改革一拖再拖,社會質疑「醫醫相衛」之聲不絕,何仲平卻不認為醫患關係差,他認為是雙方有誤解(Misconception)所致,又指大部分病人對醫生的觀感是不俗的,否則文憑試放榜便不會「10個狀元,9個想做醫生。」他希望醫生能帶出正面的形象,讓公眾了解醫生除賺錢外亦會多放時間到社會,醫學會亦繼續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推動私家醫生留意市民的缺鐵性貧血問題及推廣器官捐贈等。
醫學會沒有反對醫生回流
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並非新鮮事,何仲平直指問題源於醫管局制度,強調若未能改善,即使每年多加500個醫科畢業生,他們亦只會轉到私家市場,認為應加強公私營合作,從而紓緩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問題。此外,放寬海外醫生有限度註冊由一年變三年的政策,他亦認為有助吸引海外醫生回流到公營醫療體系,但他們轉職私家仍需通過執業試,考試模式被指難度高。何仲平認為,有限度註冊制度對回流醫生沒有影響,又指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中大肺癌權威莫樹錦亦是有限度註冊醫生,但對其成就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