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專訪】伍美琴:規劃無願景 一百年後點算呢?
決定香港未來土地供應格局的「土地大辯論」,已展開近4個月,由政府牽頭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邀請公眾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提供意見。
不過,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卻認為,在規劃的過程中,覓地僅「下游工作」,直指政府必須有未來發展的願景,然後才再分配土地完成目標。她說,政府過去的策略性規劃中,對未來的挑戰「視而不見」,未有從規劃上針對性解決問題:「100年後,到時又嗌無晒地用,但我哋根本無願景,到時又點算呢?」
(系列訪問之九)
覓地前必須做好規劃
政府多次強調土地短缺,「土地大辯論」開宗名義要解決本港房屋「貴、細、擠」問題。不過伍美琴直言,在策略性規劃中,覓地只是「下游」工作,因為在覓地前,政府必須有完整規劃及遠景,然後再分配土地完成目標。
她解釋,政府必須有長遠路線圖,講解覓地後如何解決公屋、劏房戶等問題,並審視未來的城市發展。她又以賺錢作比喻:「如果你積極搵錢,但無目標,那搵錢的意義何在?在我看來,他們(小組)就像漫無目的做事。」
公眾諮詢無助解決問題
負責土地大辯論的小組取名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伍美琴笑言覺得礙眼。她指出,土地是重要資源,不能只談供應,使用前必須用得其所,更揚言諮詢結果無助解決本港問題,「從策略性規劃來看,這種水平(公眾諮詢),最後一定幫唔到香港,因為我們中間缺乏了很多步驟便要覓地,最後大家會問,揀咗啲選項又點?」
她又指,這些選項只得優點與缺點,政府卻未有進一步解釋,「如果可以承諾市民多啲,話畀大家知長遠規劃係點,有咗大家認同授權,搵地會易啲。」
批規劃策略與問題「不對嘴」
事實上,發展局曾於前年完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稱2046年尚欠的土地需求逾1,200公頃。後來小組更引用數據,強調香港的土地短缺遠較1,200公頃高,面積超過60個維園。
伍美琴指出,《香港2030+》雖然預視到香港未來面對人口及樓宇老化等挑戰,但卻對上述問題隻字不提,只提「宜居城市」、「經濟機遇」、「創造容量」等發展策略建議。她批評,政府本來可籍著規劃解決問題,包括撥地予部份經濟產業,吸引外地青年來港,或重新討論樓宇重建等問題,但現時建議並未有從制度或政策上根源性解決問題,「完全唔對嘴,根本唔係針對問題解決!」
她重申,政府對香港未來發展毫無願景,無意解決未來問題,即使今次「過關」覓得1,200公頃土地,問題亦只會不停重覆,土地需求猶如「無底深潭」,「就算處理到10年問題又如何?100年後,到時土地又用晒,現時根來無願景,無討論過未來城市要如何發展,到時又點算?」
公眾諮詢將於9月底結束,伍美琴坦言不會填寫任何問卷,只會遞交意見書,要求政府正視規劃問題,更直言:「面對這些選項,我真的不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