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新方法對付抗藥金黃葡萄球菌 壓抑惡菌放毒素「溶咗個腦」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人體內若有細菌,現時做法是以抗生素殺死細菌,不過細菌有可能在藥效發揮前已對人體器官造成破壞,而細菌亦有可能演變為耐藥性。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全新的非抗生素類化合物,有效壓抑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釋放毒性,並在動物實驗證實有助保住小鼠的性命。
團隊形容今次發現是將細菌「馴化」,減低致病性,最快5年後可將該化合物製成藥物並推出市場,有望紓緩現時醫療界對抗生素的依賴。

何栢良形容,新發現有望為醫療界提供抗生素以外的選擇,「最緊要有得揀」。(陳倩婷攝)

濫用抗生素是全球關心的議題,多種抗藥性細菌隨之傳播。在本港,社區型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CA-MRSA)的感染人數,由2007年的173人,逐年遞增至2017年的1,278人。

MRSA可奪命  即使用藥殺細菌亦無補於事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對人體的影響「可大可小」,輕則皮膚有膿腫,嚴重的話可奪命,他解釋MRSA可溶解皮膚組織、白血球和紅血球等,「若病人患有腦膜炎,(MRSA)就會溶咗個腦」,而受損的器官難復原,即使最終成功以藥物殺死細菌,但「病人都死埋」,解決問題的根源在於要阻止細菌在人體內釋放毒素。

高一村指,已陸續將研究概念應用在其他抗藥性細菌的研究當中。(陳倩婷攝)

團隊發現化合物M21  助壓抑細菌釋出毒素

以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高一村為首的研究團隊利用約5年時間,從逾5萬種化合物中篩選出一種化合物,命名為「M21」,有效壓抑細菌釋出毒素,降低細菌的致病能力。

由於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有多種的毒力因子,有能力攻擊人體內的不同組織,如「殺白細胞素」可溶解白血球、「金黃葡萄球菌素」可破壞紅血球及小血管內壁。

研究團隊發現化合物M21能令細菌內負責控制毒素釋放量的因子「ClpP蛋白酶」失去活性,從而在同一時間壓抑多種毒力因子的產生。毒素無法釋放,即使細菌仍存在體內,亦無法致病。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醫生、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高一村博士及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高鵬博士。(陳倩婷攝)

未獲M21保護的小鼠 一星期內陸續死亡

為了驗證M21的成效,團隊利用小鼠進行實驗,將染上CA-MRSA的小鼠分為兩批,其中一批小鼠獲M21治療,結果發現受M21保護的小鼠在實驗開始一星期後全部存活,腎臟無感染及炎症反應,而無接受M21治療的小鼠則在一星期內陸續死亡,腎臟有感染並有炎症反應。

高一村承認,目前M21並非對全部毒力因子有效,但已能壓抑多種重要的毒力因子。研究團隊形容,M21治療的潛力是透過阻止毒素釋放,為病人換取時間,讓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有機會復元。

研究證實M21有效壓抑多種MRSA的毒力因子,降低其致病性。(陳倩婷攝)

何栢良: 「最緊要有得揀」 團隊料5年後可製藥推出市場

何栢良形容,新發現有望為醫療界提供多一個選擇,「最緊要有得揀」。高一村則透露,已將今次研究概念應用在研究其他耐藥性細菌上,又表示需經進一步改良及測試,才可將M21應用在人體上,預計最快5年後可製成藥物推出市場。

與過往壓抑單一毒力因子以降低致病性的概念相比,今次發現已進化至壓抑多於一種毒力因子,是全新的概念,是次研究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