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港青視內地交流團為「廉價旅遊」 參加後對內地更悲觀
特區政府近年鼓勵香港青年北上交流,但成效見仁見智。中文大學最新的「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內地的觀感」研究報告顯示,曾到內地交流的受訪者對內地政治及經濟前景的看法,都較未曾到內地交流的青年悲觀,有青年更視內地交流團為「廉價旅遊」。
在香港亞太研究所舉辦的「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論壇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馮應謙教授發表了上述研究報告。該報告自2015年起進行,結果指出,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以令港青認識內地、把握「中國機遇」為主軸,曾於2016/17年度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自主計劃」,斥資逾一億元,資助近兩萬名青年到內地交流。
交流收反效果 實習成效更大
然而,巨額投資卻帶來了反效果。根據研究,曾到內地交流的受訪者,對內地政治及經濟前景的看法,都較未曾到內地交流的悲觀;不過,對於同一年度斥資約6000萬元的「內地實習資助計劃」,曾到內地實習的受訪青年對內地生活質素的整體觀感,就比未曾到內地實習的感到正面。
出席論壇的科技公司R-Guardian聯合創辦人郭瑋強認為,這是因為青年要在內地生活過,才能體驗內地在不少方面「行前唔少」,例如有完善的電子支付系統、以及便民的美團外賣和攜程等應用程式。
霍啟剛:內地發展處於十字路口
全國政協、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霍啟剛發言時表示,「中國處於十字路口」,以往廉價勞工、房地產發展等增長已成過去,在這個時代,內地發展機遇在於各種經驗式消費,如旅遊、文化藝術、體育等。他指出,新興的中產階級願意在這些項目上消費,而香港則具相關產業優勢,有無窮發展機遇,但關鍵視乎青年是否願意「跨步到內地發展」,否則「一切政策都無用」。他將於下周一(6月25日)率領香港青年代表團到訪深圳、武漢、北京等城市,據指屆時或會獲中共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接見。
特區政府不時鼓勵港青北上,但青年若要到內地發展,實際上仍要面對重重障礙。研究反映,港青對此有五大憂慮,包括:(1)擔憂在網絡隔離的環境中會削弱自己的競爭力;(2)擔心食品、環境、治安及交通秩序等保障不足;(3)認為內地職場強調「疏通」及「講關係」是一種倒退;(4)對香港前景感灰心,希望移居外國尋求發展機會;(5)認為修讀理工專業比人文學科的青年,在內地有更多發展機會。
北上發展困難重重 專家倡建就業平台
在中山開設法式甜品店的劉倩瑩說,在內地開公司申請各種牌照、應付不同政府文件時,往往「不知道可以找誰幫忙」。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何建宗亦指,青年要了解內地社會保障「五險一金」、申請就業證等,繁瑣的規定是一大挑戰。
學友社執行總監陳凱茵女士建議,政府可建立資訊平台,提供內地就業注意事項,例如如何處理戶籍問題。創科企業MioTech副總裁葉曦勤亦表示,當局應成立「一個channel或者平台」,方便內地企業聘請香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