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毛蟲原為沙泥底生物 突然「攻岸」有因 原來與氣候有關

撰文:勞敏儀 侯彩琳
出版:更新:

炎炎夏日,近月有市民在泳灘上發現外形嚇人的「海毛蟲」,更有網民分享被其螫傷後的恐布相片。
有專家表示,海毛蟲本來是棲息在香港水域水深沙泥底的生物,惟因近日高溫及大量水藻繁殖,導致海水出現缺氧,才令海毛蟲走到近水面地方,但強調牠們不會主動襲擊人類,其毒液亦不會奪人性命。亦有學者相信,海毛蟲在海灘出現,和溫度,濕度,鹽度等因素有關,很難確定其出現的單一原因。

過去的周一(17日)為端午節,不少市民到有指出現海毛蟲的黃金泳灘曬太陽,認真要小心小心。(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近日荃灣深井、屯門黃金泳灘、舊咖啡灣泳灘及赤柱正灘泳灘等泳灘均發現有海毛蟲的蹤影,更有人報稱被螫傷後感到非常疼痛,令不少泳客「心慌慌」。海毛蟲是底棲動物,有時會到沙面覓食或在水中游動。根據漁護署網頁資料顯示,海毛蟲足部剛毛滿布毒液,一旦被刺傷「會有火灼般的疼痛」。

有救生員表示,端午節前後收到通知,指本港多個泳灘出現海毛蟲。(受訪者提供)
有網民指日前曾於海灘被海毛蟲所傷。(連登討論區照片)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海毛蟲棲息在水深沙泥底的生物,不難在香港水域發現,而潛水人士較常會看見。程指,牠們背上有黑色針狀的東西,若不幸被刺到,會感到刺痛及皮膚紅腫,出現過敏性反應。

他續指,海毛蟲不會主動攻擊人,通常是人類不小心踩到牠們而受傷。至於其毒液會否致命,程詩灝強調,本港從未發生海毛蟲毒死人事件,其毒性對人類影響不大,但情況因人而異,未知會否有人因過敏而引發其他併發症。

程詩灝認為,近日大潮退、氣溫高及大量水藻繁殖導致海水出現缺氧情況,才令海毛蟲走到近水面地方。(資料圖片)

海毛蟲近日被發現大規模出現在多區泳灘,程詩灝認為,近日出現大潮退,令海毛蟲平日生活的環境外露,加上炎熱天氣下,水溫上升,令水中的藻類也隨之增加,甚至有機會出現紅潮耗盡水中的氧氣,刺激牠們走上近水面的地方吸取更多氧氣。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業指出,海毛蟲本身生存在較深水域的泥沙底處,日前在海灘出現,和溫度,濕度,鹽度等因素有關,很難確定其出現的單一原因。他指,現正值夏季,溫度較高,而香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繁殖期均在春夏季 故不排除海毛蟲的出現是因為正值繁殖期,需要交配。

不過,對於潮退導致海毛蟲出現,李教授表示機會不大,因為海毛蟲屬於潮間帶生物,本身有機制感應潮退,故當潮退時,能夠退向深水區以保持濕度。

翻查資料,本月初康文署人員在大嶼山銀礦灣泳灘曾發現紅潮,上月中康文署人員亦在西貢銀線灣泳灘發現一宗紅潮,而在西貢及大嶼山一帶泳灘,均有市民報稱曾發現海毛蟲蹤影。

有專家指,海毛蟲現多區泳灘,或與紅潮有關。(漁護署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出,海毛蟲多出現在水深沙底,且害怕人類,大量海毛蟲出現在泳灘,估計是與繁殖季節及水流有關,群體上岸找伴侶,增加受精機會,多出沒在夜晚及清晨時分。

根據香港潛水總會發出的「休閒潛水安全手冊」,若市民不幸被海毛蟲鋒利的硬毛刺破,毒液會使人感到瘙癢、紅腫並起水泡,市民應先用鑷子去掉看得見的硬毛,再用黏膠帶粘到受傷部位,去除難以看見的硬毛。去除硬毛後,可用3比1的家用阿摩尼亞清理傷口,或將受傷位置浸入酒精中消毒。

海毛蟲棲居於沙地或天然岩石中,在夜間活動,白天一般看不見。 (程詩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