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親友死亡的傷痛 退休女士藉義工助人解心中鬱結 笑對人生
清脆的笑聲背後,是曾經脆弱的靈魂。歡燕今年五十多歲,退休3年多以來,經常以自己樂天歡愉的聲線,在聽筒旁陪伴精神病康復者渡過不同難關;她又積極參與教會善別輔導,為多位喪親的同路人送上安慰。她曾經是面對死亡的懦夫,背負著至親及好友離世的傷痛回憶,退休後做義工的經歷,讓她重新振作。「未知生,焉知死」,歡燕尋回生命真諦:「趁自己仲行得走得,要好好感受人生,希望可以活得豐盛!」
死亡是人生必經課題,不過對於歡燕而言,卻早得沉重。她十多歲喪雙親,自此死亡恐懼植根心中;年前好友離世,亦成為她內心缺口,「跟住自己個心都唔舒服咗兩年幾。」
投身善別義工 學習生死教育 終變開朗
心中壓抑多年懸而未解,結果做義工的體會讓她安然釋懷。她積極於教會投身善別義工服務,又經常學習生死教育,終於豁然開朗,接受死亡與年老是人生必然,及意識善終的重要性:「如果死亡安排得唔好,身邊人會好痛苦。」家翁早前逝世,兩個女兒第一次面對至親離開的巨變,歡燕已能轉化內心力量,為女兒過渡哀傷,「幫佢哋面對。」
除了生死體會外,做義工更讓歡燕領略了夫妻相處之道。她退休3年,此前於機場做過地勤,其後又做過服務業行業多年,而丈夫則於大陸工作,中港兩邊走,每逢周末始回家相聚,她笑說丈夫退休前,每逢星期五,便是她精神壓力最高的時間,「佢喺大陸做品質監控,每次一返嚟之前,我就要執好晒間屋。」
為丈夫退休提早做準備 夫妻感情日增
歡燕比老公早一年退休,預視退休生活後兩人關係將現變化,她以行動應萬變,「知道男人退休後百無聊賴,同埋都係第2次離婚高峰期」,她笑指,有見及此,遂擔任先頭部隊,為丈夫搜羅適合的義工機會,「做定防禦工作」,結果丈夫退休後,開拓了另一黃金人生,「佢好有活力,陪視障人士跑馬拉松。」現時兩人亦不時結伴做義工,夫妻感情日增。
做義工助人助己的還有他。72歲的生哥,4年前開始於醫院社企擔任義工,期間感受到不少人生喜怒哀樂,他曾遇過一個女顧客,因長期照顧臥床病母而鬱鬱寡歡,「佢嚟買嘢,聽到佢有怨言,話只得佢自己照顧阿媽,其他兄弟姐妹無咩幫手」,他聞言即以自己過來人經驗安慰對方,「我同佢講,你有機會服侍媽媽,其實你有福氣。」不久後女顧客母親病逝,回來向他道謝,生哥感恩自己的一句說話,解開他人心結。他又笑指,做義工讓他與時並進,變得更貼地。
浸信會社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一項調查發現,受訪退休人士每星期花近5小時擔任義工服務,對照世衞量度工具結果顯示,50歲以上義工的身心健康較其他年齡層,以及退休人士為高,有著正面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