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數目見五年新低 逾200名兒童等待一個家

寄養家庭數目見五年新低 逾200名兒童等待一個家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不少兒童因原生家庭問題而要暫時居於寄養家庭,直至可以與家人團聚或獨立生活為止。不過,社會福利署數字顯示, 可提供服務的寄養家庭數目創5年新低,由2014年的944個跌至今年同期的865個,每名兒童平均要輪候1.7個月才能有機會獲家庭溫暖。
有專責寄養服務的社工坦言對數字感到悲觀,一方面面對原有寄養家庭年紀漸老而流失;另一方面面對年青夫婦少生育及居所空間不足,未能吸引新血,導致寄養家庭數目呈下跌趨勢。社署承諾會繼續與11間寄養服務機構合作,宣傳和招募寄養家庭。

每名兒童平均需輪侯1.7個月才可獲社署安分配到社福機構,若社福機構3個月內未能安排合適的寄養家庭,該名兒童又再次由社署安排前路。(盧翊銘攝)
每名兒童平均需輪侯1.7個月才可獲社署安分配到社福機構,若社福機構3個月內未能安排合適的寄養家庭,該名兒童又再次由社署安排前路。(盧翊銘攝)

社署的寄養服務是為18歲以下因家庭問題而未能得到家人適當照顧的兒童,提供家居以外的家庭式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入住領養家庭,或獨立生活。

社署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865個寄養家庭可提供服務,較2014年同期減少8.37%,數字亦創5年新低。輪候時間方面,截至2017年12月底,共有220名兒童正等候及正進行配對合適的寄養家庭,當中超過六成,即135名兒童年齡更在3歲以下,而輪候平均時間則為1.7個月才可分配予社福機構安排寄養家庭。社署解釋,由於每個兒童的需要不同,所需的配對時間亦會有所不同。

原有家庭年紀漸長 年青家庭缺空間、拒生育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寄養服務總主任陸綺萍分析,大部份寄養家庭多為50歲以上人士,隨著年紀漸長,他們體力未能再應付,因此退出服務。同時,由於社會意識改變,年輕夫婦甚少生育,更遑論照顧別人的小孩。「現時的夫婦都很少生育,即使有小朋友,也很少自己照顧,更何況照顧別人的小孩?」

不過,導致寄養服務青黃不接的主因非「土地問題」莫屬。陸綺萍解釋,寄養家庭要求小朋友可以擁有自己獨立的床鋪、衣櫃、書桌等等,有關條件亦不宜放寬。「如果小朋友連自己的床都沒有,很難講得過去。」

裘雪珍指出,寄養家庭對兒童的幼年成長十分重要。(盧翊銘攝)

院舍難取代「家的感覺」 安撫情緒

當欠缺寄養家庭,小朋友或要在院舍或條件不適合的原生家庭生活,陸綺萍認為不利小朋友成長:「寄養服務的原意,是期望小朋友享受家庭生活,到他們長大後有學會如何經營自己的家庭。」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寄養社工裘雪珍亦指,一個合適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幼年成長十分重要,特別是心理安全感和需要與人建立依附。她指,雖然一般院舍都能提供基本照顧,如三餐溫飽。不過,裘雪珍坦言兩者不能相提並論:「你喊的時候、悶的時候,有沒有人抱你?抱了你,第二個、第三個嬰兒又如何?」她認為寄養家庭的優勢在於能提供當下的回應,如即時更換尿片、安撫情緒。

預期寄養家庭數目會繼續下降 冀加強宣傳

面對寄養家庭數目漸減,陸綺萍慨嘆年齡和空間的問題難以解決,她對此感到不樂觀,加強宣傳亦是唯一方法。「我悲觀地預期會下降,但會積極地做多宣傳,期望數字有增長。不過,數字要升至900亦有困難。」

社署就承諾會繼續與11間寄養服務機構合作,宣傳和招募寄養家庭。此外,社署已於去年12月1日起提高各項寄養服務津貼,同時新增一項照顧3歲以下幼兒的額外獎勵金,以鼓勵寄養家庭照顧年幼兒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