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灣莫羅瑞華學校50年來有教無類,卻因擬從大嶼山遷入屯門市區,被視為教育界異類,有該區中學校長以文字、用說話,把群育學校的迷途青少年形容為社區的滋擾分子,不願與其為鄰。社會的討論旋即集中在何謂群育學校,學生有多「可怕」,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是因校舍殘破而要搬遷,坊間卻鮮有討論。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周一(5月9日)將就遷校計劃表決,《香港01》日前親身走訪,看看逾半百年月的校舍,到底是否非搬不可?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位處大嶼山石壁,是50年前依山而建的寄宿群育學校,達3759平方米的學校面積,卻因依山而建,樹木林立,可用空間僅三分之一。校舍主要分為兩座宿舍、室外活動空間和三座課室,但都「年紀」不輕,最新一座宿舍有近30年歷史,最舊一座更是由60年代開校矗立至今。歲月處處留痕,縱年花十多萬元維修,住宿環境仍然欠佳,空間亦明顯不足,如幾名學生共住一房、教員室改裝為班房、禮堂一室多用等,都可見一斑,室外更有洪水、塌樹、地裂等隱患,且有糞水在校內長流,氣味瀰漫在校園間。
攝影:余俊亮
建於1988年的宿舍「萬瑞庭樓」,位處低地,十分潮濕。雖然抽濕機已經長開,但牆身由學生親手於半年前畫上的壁畫也明顯剝落,課程統籌主任黃詠詩講解時慨嘆「這宿舍由懂藝術的社工帶領,特意與學生創造的作品現在卻變成這樣。」 宿舍房間地面潮濕得有如「倒瀉水」,平時學生不是勤於清理,就是份外小心走路,以免跌倒。 一間普通宿房住4-5位學生,每人只有一張床、一個比一張海報還窄的儲物櫃,空間之小遑論擺放個人喜好物品,展現自我。本來儲物櫃其中一層是小書枱,闊15吋都沒有,從櫃裡延伸出來的空間更只有3-4吋。後來,宿舍阮長索性安排同學到「大廳」,開摺枱一起做功課。 潮濕令宿舍廁所成為每年重點維修的地方,除天花要重新「線灰」,也要保養因冷縮熱脹、濕重而容易爆開的木門和木板。不過院長陳耀麟指,現在已經叫好,以前連去水和供電都成問題。 學校的室外空間有限,63個學生,只能共用一個下雨會漏水、沒冷氣又細小的有蓋操場。夏天無論有多熱,學生都要在這裡集隊,最多只有一兩把牛角風扇吹吹風。 現在的禮堂亦是午飯堂和課後研習室,空間不足,老師要於兩星期前申請才可排隊使用。本來的禮堂,已改裝成教員室。 學校有15個老師,教員室由禮堂改裝,本來鋪了紅地毯的演講台仍然保留。那本來的教員室呢? 就成了五年級的班房。之前學校加班,因為空間不足,教師要讓出教員室。莫羅瑞華就是這樣,空間和物資都這樣調來調去,才能勉強應付需要。 足球和籃球場合一的操場,是學生上運動課的地方。不過,化糞池日久失修,經常流出糞水污染操場。每次都要暫停使用2至3日,近年更加是每一星期就流一次。學生上運動課都要特地出東涌使用公眾運動場,來回已浪費掉約40分鐘。 石油氣室就處於宿舍、課室、操場和廚房中間,雖然學校每年按法例要求檢查,但仍然令人擔心潛在危險。 學校周圍滿佈台灣相思樹,在此工作10幾年的助理院長楊紹華指,「台灣相思樹齡50-60年,之後就會慢慢枯死。為免枯枝掉落,甚至塌樹,現在見有枯委枝幹就要鋸掉,不過,樹根會隨斷樹萎縮,1至2年後又要面對校舍內山坡水土流失問題。」 校舍依山而建,雨水會沿明渠由山上流下來,大雨時洪水會衝出明渠,導致水浸,最嚴重試過浸到入宿舍內,學生要半夜起床幫手清理。政府維修後,情況才沒那麼嚴重,但也會浸到宿舍門口,老師和院長陳耀麟也試過剛清理完,放好工具,又再浸過,十分狼狽。 室外地面也有不少裂縫,都是地勢和氣候所致。記者訪問當日也試過差點絆倒,學生平時也要份外小心。 校長卓德根認為必須遷校。他指學校沒有網絡供應,老師和學生都要用記憶棒(USB)才能上網。由於數據有限,除學生上網做功課要排隊,亦防礙學校推行教育局要求的電子教學,局限教材,連看Youtube片都不順暢。學生將來要回去主流學校讀書時,可能會跟不上。 後記:
艱苦令人成長,宿舍院長陳耀麟坦言欠佳的環境讓他見識過學生堅韌一面,「就在那又熱又細的有蓋操場,大熱天時有團體來為沒放假的十多位學生做禪修打座,中間講故事問問題。我們和老師只捱到6分鐘,班學生卻靜靜的坐了6個小時!當中也有專注力不足學生。連團體導師都感到驚訝。之後分享可見,他們做得到是因為知道尊重,所以他們受教的,所謂的行為問題亦不是外間想得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