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太忙】教學工作逼得太緊 處理學生情緒如急症室爆煲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今日(22日)向政府提交中期報告,建議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培訓教師為「把關人」,預防學生自殺。
不過,有前線老師慨嘆,工作量太多根本無時間與學生聊天,即使有培訓亦無從了解學生情緒家庭問題,形容處理學生情緒如急症室爆煲。
一個人在成長路上,難免遇上高低起跌,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遇上低潮時更需要支援。有5年執教通識科經驗的潘老師(化名)形容,學生的情緒問題猶如急症室爆煲,除非學生有緊急、嚴重的問題,否則老師唯有以照顧一大班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先。
事隔一周始有時間關心
跟潘老師一樣,另一位楊老師也是中學通識科老師,他坦言,課堂中或能發現學生不妥,問題是忙得難以即時了解、支援,例如他曾遇過一位學生上課時伏在桌上,楊老師遂要求他坐好認真上課,同學隨即發脾氣、然後繼續伏在桌上。
楊老師判斷學生當時對課堂秩序無即時威脅,決定暫不處理,並向相關班主任匯報,然而他本人就要事隔一星期,才騰得出時間直接向同學了解,「我事後找他詳談,發現原來他跟家人有爭執,影響了他的情緒,所以一時情緒失控。」
老師:無時間與學生聊天,有培訓也沒用
對於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楊老師直言作用不大,因為不少學校的宗教科和通識科,也有教學生如何面對壓力和處理情緒,但這些都不是講課就學得會,「現時老師本身已經很忙,新出來的建議是架床疊屋,最根本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讓老師有時間和空間和學生傾計。坦白講,即使加上精神健康的課程和活動,我始終也很難深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和情緒問題。」
楊老師是高中通識科老師,看新聞、備課、改簿佔了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間中要工作至晚上8時多才能下班,「我和學生有時聊天都會好趕急,因為真的有功課或其他工作處理,忍不住都要跟學生說『唔講咁多啦,講住咁多先』。」他承認這樣的做法不理想,「其實學生被人催促離開都不好受,但我要先顧及一整班同學的學習進度,所以必須要先改簿。一班一份功課隨時要改3小時。」
楊老師坦言不只老師的時間不夠,學生也疲於奔命,「許多同學一放學就趕住去補習、課外活動,又或是補課。他們和大人一樣忙,有時你想找他們聊天,他們都未必有時間。」
最令楊老師煩惱的,是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IES),每年都花去許多時間:「一個同學見一次就花上約45分鐘。能力較弱的同學不會主動找你,你要捉住佢,逼佢做好,就花上更多時間。」
如果將IES、預備活動的時間換做..
同為高中通識科老師的潘老師,對IES也相當有怨言:「IES對學生來言好不容易,許多學生對做一個研究是零認識,要個別額外指導,來來回回好幾遍。」
潘老師同時有教授經濟科,備課、改簿的時間已花上不少時間,而一般的課堂以外,他還要負責聯絡校外機構組織學生活動,坦言只是文件來回都相當費時:「我認同辦活動對學生有好處,但如果可以將老師預備活動的時間轉換和學生更直接對談的時間,不是更好嗎?始終一般課堂都是教學為主,要追進度,能夠關心個別學生的空間真的很有限。」
對於教育局提出要提升老師的輔導能力,潘老師直言目前問題是沒有時間:「我們只能先處理高危的同學,誰都知道愈早關心有問題的同學愈好,可以避免問題惡化,但現實就像急症室爆滿一樣,我們有足夠空間處理嗎?」
教育局指一直重視改善教師的工作量,近年已增撥資源和推出多項措施,精簡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和簡化行政程序,並給予學校更大彈性,讓學校可以靈活運用資源,增聘人手或外購服務,以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局方又指會適時檢視現有措施,並視乎實際需要、現有資源及其優次,繼續改善教師的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