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欠逾1200公頃土地 消息人士批過度低估:無視住大啲訴求
關乎香港未來土地供應的「土地大辯論」,將於本周四(26日)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18項未來土地發展選項,交予公眾選擇。
不過,消息人士透露,雖然政府於《香港2030+》的未來規劃中,提及本港未來面對逾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但其實仍未計及多項因素,包括改善人均居住面積、擴充醫療服務及經濟發展等,形容逾1200公頃土地只是「最保守估計」,倘要完全應付未來發展及房屋需要,土地短缺的數字,可以用「難以想像」去形容。
政府於《香港2030+》的長遠規劃中,提出未來尚欠逾1200公頃土地應付發展,當中包括230公頃房屋用地,逾300公頃經濟用途土地及逾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休憩用地等。不過,消息人士透露,單是房屋用地的短缺,其實並未計算倘要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訴求。
無視「住大啲」訴求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稱,若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由現時的170平方呎增至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水平,將額外需要3,530公頃土地。消息人士就指,雖然3500多公頃數字或有水份,但明顯政府的未來盤算中,未有回應社會要求「住大啲」的訴求,倘今次公眾諮詢市民對改善生活空間有強烈需求,房屋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將會極為嚴重。
部份國家/地區人均居住面積
深圳:300平方呎
新加坡:270平方呎
上海:260平方呎
東京:210平方呎
香港:161平方呎
值得注意是,雖然政府早已列出,未來需要700多公頃土地預留作政府及機構社區用地(即俗稱GIC用地),但原來不少未來發展未有計及在內,例如本港人口持續老化,公營醫療服務例如醫院重建及新建醫院等,都並非於上述的700多公頃用地當中。當局只曾提及,未來醫療設施用地會預留不多於5公頃土地,但其實該土地只是中藥檢測中心,與擴充公營醫療服務沒有關連。
推測深圳僅得4.5%經濟增長
消息人士說,由政府提供的《香港2030+》規劃文件,當中提及的未來土地需求項目,以「過度低估」來形容並不為過,除了GIC用地嚴重低估,連經濟增長所帶動的土地需求量亦未有準確估算。例如政府曾預測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未來經濟增長僅得4.5%左右,消息人士便指:「如果係咁,深圳市委書記炒得啦!」
此外,國家近期力推展的「大灣區」計劃,是未來發展的大方針,但亦未有包括在《香港2030+》的估算當中。換言之,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港府仍未預留足夠土地應付,甚至可以說「反應滯後」。
有土地小組成員就指,未來除了動員公眾一同參與諮詢發表意見,更要向公眾闡明,香港未來的土地供應缺口,遠超1200公頃的規模,並非隨便動用一、兩個發展選項便可解決一切問題根源。
土地短缺時間性同樣重要
據了解,即將發表的土地供應選項諮詢文件,亦會在介紹土地選項前,先詳述土地需求情況,並會特別強調「專責小組理解至少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數字,是保守的估算,並相信實際短缺數字遠較1200公頃為高。」、「土地供求不應只看面積,短缺的時間性同樣重要,要結合兩者才能適切地解決問題。」
現有住戶改善居住面積難度大
土地供應小組主席黃遠輝回應查詢時表示,由於《香港2030+》預計未來需要100萬個住屋單位,公私營比例為6:4,兩者分別以面積50平方米及75平方米計算,相信若人口增長放緩令需求減少,有關改善居住面積效果可以間接做到。
他又透露,外界對政府估算欠缺土地數量有不同意見,「估算過高或過低都有」,但他形容未來土地供應形勢是嚴峻的,因此小組更需要做好今次諮詢工作。
不過,消息人士指要現有住戶獲得改善機會的難度極大,因他們需要能夠透過搬遷較大面積單位才可達到,但應付更高租金和樓價的情況,其實並不樂觀。「負擔能力不可能大幅提高,但租金及樓價升勢持續,他們只可能『愈住愈細、愈住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