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現6cm人工「怪魚」沙巴躉 環團恐為自然繁殖後代 毀基因庫
明日(22日)是初七人日,是善信放生高峰期。早前有環團首次在香港水域發現身長僅有6厘米、有「魚類殺手」之稱的人工繁殖品種沙巴龍躉,疑與放生有關。
環團憂慮發現年幼沙巴龍躉,象徵著這條原本為人工繁殖的物種,已擁有自然繁殖的能力並於香港落成生根,環團警告該物種一旦在港自然繁殖,恐殲滅其他海洋生物,甚至與其他斑類交配繁殖,變出「怪獸」,摧毀本港魚類基因庫。
肉食性魚類 恐成新入侵品種
生態資源及教育中心於去年3月15日於北角碼頭發現身長僅有6厘米長的沙巴龍躉,是本港水域首次發現體積如此細小的的沙巴龍躉。該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指出,身長小於15厘米的沙巴龍躉,在香港街市或魚市場非常罕見。過往研究指出,沙巴龍躉只可經人工繁殖,但根據沙巴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最新的研究,沙巴龍躉已能夠在圈養環境中成功自然產卵,他們不排除如此「迷你」的沙巴龍躉是經放生後的後代。
張瑪珊指出,沙巴龍躉是外來的肉食性動物,經花尾龍躉與老虎斑人工雜交而成。牠們成長速度快,只需6至9個月時間就可養殖至一斤重,並可以吃掉其他海洋生物、與本地物種爭奪棲息地及食物資源。她警告,一旦沙巴龍躉在港落地生根及大規模繁殖,將會令其他魚類品種及數量銳減,成為入侵性品種,後果不堪設想。
老鼠斑雜交龍躉 成「老鼠龍躉」
此外,性成熟的沙巴龍躉可以與不同種類的斑類交配繁殖,例如沙巴漁民已將雄性老鼠斑及雌性龍躉混合成為「老鼠龍躉」,而沙巴大學亦研究將不同的斑類與沙巴龍躉配種。該中心總監程詩灝解釋,由於沙巴龍躉本身肉質欠佳,較沙巴漁民積極將牠們與其他斑類交配,但此情況若發生於香港水域,恐摧毀整個魚類基因庫。程舉例,沙巴龍躉有機會與本地之老虎斑及花尾躉雜交。「你不會知道最終走甚麼怪獸出來,但基因庫一旦污染,就無可挽救。」
事實上,沙巴龍躉已成功入侵本地魚市場,成為餐桌常客。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與綠色力量去年暑假的調查發現,本港九成店舖皆有出售沙巴龍躉的活體。與斑類相比,沙巴龍躉價格便宜,平均批發價只需60元至115元一斤,較青斑的100元至133元一斤便宜近一半,因此亦成放生人士的新寵。
程詩灝坦言,他們不建議市民放生,但由於放生是歷史悠久的宗教活動,不可能完全立例杜絕放生。若市民堅持放生,亦應避免放生非本地物種,如沙巴龍躉及星鱸,以免破壞本地海洋生態。
漁護署就指,署方一向不鼓勵市民野放動物,但在現行法例下,署方並無禁止放生活動。署方會加強宣傳工作,呼籲市民不應參與放生行為。
本港水域過往出現的沙巴龍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