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住屋具凌駕性 私人遊樂用地「麻煩讓一讓路」
這是一組已經「引用到爛」,但又非常殘酷的數字:全港有21萬人居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56.5平方呎,所有居民佔的總樓面面積僅11,848,050平方呎,即約110公頃。這些基層家庭中,不少兒童連基本睡覺地點都十分狹小,問他們最大心願是什麼,可能只是獨享一張簡單的單人床。「活動空間」更加是奢侈品,那冷冰冰的地下,已經是他們最大的「遊樂場」……
與此同時,會員僅2,500人的香港高爾夫球會,乘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政策便利,擁有佔地172公頃、相當於整個荃灣區的粉嶺高爾夫球場,但大部分時間都僅供會員使用,形同「私人遊樂場」……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明日(6日)將召開會議,消息指將會觸及先前一直擱置的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據了解,會議引用粉嶺高爾夫球場作例子,討論釋出相關契約土地的可行性。政府過往每每強調這些私人遊樂場地的體育價值,但由此至終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住屋遠比打球重要。
過去缺乏體育康樂設施 政策今已變質
按申訴專員公署2012年公布的調查結果,現時《私人遊樂場地契約》(下稱《契約》)最早可追溯至1884年,其政策背景是,因為早年香港嚴重缺乏公共體育及康樂設施,政府於是透過《契約》用免地價或象徵式地價批出土地,供一些「有志推動體育發展及提供康樂設施的」社區組織和私人體育會,興建體育及康樂場地。受惠的團體由賽馬會、童軍總會,以至香港遊艇會等都有。現時的粉嶺高球場,就是由1930年起批予香港高爾夫球會。
然而時移世易,政策原意早已變質。一方面不少私人體育會會籍費用高昂,被質疑「為有錢人服務」;另一方面雖然契約列明私人會所也需開放公眾使用,但開放時間一直被指嚴重不足,具體執行也缺乏監管和宣傳,背離了「推廣體育」的原意。
由於《契約》的實際原理,就是政府長期以零租金或象徵式租金,向體育會提供可觀資助。土地在舊日未必是稀有資源,但現時已價值不菲,再加上操作方面又有如此多問題,因此以上政策不合時宜之餘,也極易引起「傾斜既得利益者」的嫌疑。
被問粉嶺場去向如何 政府稱「考慮是否配合體育政策」
政府並非全然不知。當局於2014年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就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進行全面檢討,但至今未見明顯進展,原定於前年完成的報告,要延至今年稍後才有。
立法會議員尹兆堅上周向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提問,表示有調查指出7成受訪者認為粉嶺場過度佔用土地資源,9成認為該劃為其他用途,詢問政府會否在粉嶺場私契於2020年8月屆滿後不予續期,把該用地撥作發展房屋。
不過,劉江華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會檢視私人體育會是否配合政府對於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大政策目標,決定是否收回有關用地。
據了解,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明日在會議之中,也會將高球場對體育發展的貢獻,列為重要的考慮因素。政府認為香港高球會在社區推廣高爾夫球體育項目、培訓精英運動員及把香港打造成大型體育活動中心方面,皆有一定成就。
「體育因素」如何充分 都不及住屋迫切
體育發展與住屋其實沒有必然矛盾,事實上,足夠的康體設施對一個社區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然而,香港建屋土地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再不釋放出高球場用地,就是本末倒置。
要把土地用途改變,絕非輕視高爾夫球運動,而是根本性質的分別。高爾夫球的重要性再大,也不會大於市民的基本住屋需要。更遑論,數十萬的基層市民,本身已不是高球場的主要服務對象。劉江華早前就承認,去年全年粉嶺高爾夫球場舉行約12萬局的高爾夫球運動,當中非會員只佔大約5萬局,即只佔總用量4成。
收回私人體育用地可能涉及很多後續行動,例如要遷置相關體育會(及其設施)到另一用地等。在硬件上,滘西洲和愉景灣都有18洞的高球場,細節安排有再研究空間。退一萬步說,即使是暫時沒有可行的替代用地,政府如今都有足夠理由,並且應該去收回粉嶺高球場,容後再安排替代場地。
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就完全明白「打少陣golf唔會死」的道理。當地政府2014年推出「高爾夫球場發展計劃」,陸續收回236公頃的高爾夫球場,日後作公共運輸以及住宅用途。固然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屋政策有不少分別,但這至少顯示新加坡政府懂得事情的緩急先後,知道民生基本的衣食住行,遠比起打高爾夫球重要。
房屋問題屬政治矛盾 再不處理必將爆發
香港現時的房屋議題,早就由單純的土地問題,演化成階級和政治矛盾。土地供應不足,坐享龐大面積的高球場變成「兵家必爭之地」。輪候公屋等上樓的市民指摘私人體育會為了私利,漠視民生,繼而將矛頭指向政府;富人又對這些指控,扣上「仇富」等帽子。
這種情況,政府大有能力解決,只是肯不肯做的問題。消息人士指,政府早前的顧問研究結果認為|如果發展整個高球場,可以提供1.3萬個住宅單位。姑勿論這數字是否準確,對於苦等上樓的一眾市民,已是一大幫助。若政府未能好好善用這些珍貴的土地建樓,公眾不單會覺得他們向既得利益者低頭,更有甚者,是毫無誠意改善民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