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博評】行車方向爭議:香港靠左走定靠右走?

撰文:邱益彰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政府以先斬後奏方式處理行車方向爭議。早於2014年,路政署的電腦模擬影片顯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採用「靠右駛」,而非香港習慣的「靠左駛」。當時政府亦矢口否認香港連接路一段跟隨大陸,並辯稱模擬片段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不少人指摘政府早就計劃道路靠右駛,逼市民「洗濕咗個頭硬食」。又有網民指,港珠澳大橋只是試水溫,爲日後香港改「靠右駛」作準備。

目前各國的行車方向分爲「靠左駛」和「靠右駛」兩類。34%國家靠左駛、66%國家靠右駛。英國、日本、泰國等國家,與香港一樣都是靠左駛。同時亦不少前英國殖民地脫離英國後,仍然保留靠左駛習慣。在近代史上,有些地方因爲種種原因而改變行車方向。以下有兩個例子:

瑞典H日

二戰後,瑞典是唯一一個靠左駛的歐洲大陸國家。而鄰國都先後更改行車方向情況下,瑞典政府曾多次提倡道路交通改爲靠右駛,然而建議不受瑞典民眾歡迎。1963年,瑞典議會修例通過更改行車方向;並在1967年9月3日正式實施,史稱「H日」(史稱:Dagen H)。

斯德哥爾摩的路面電車因爲更改方向而被巴士取代,因爲路面電車更改方向時——列車需要改造結構,月台亦需要重置。最後在1991年,斯德哥爾摩路面電車才重新通車。

瑞典H日當日,斯德哥爾摩街上十分混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沖繩730日

港人熟悉的日本,與香港一樣都是靠左駛;源於日本引入英國的交通法例。但其實在沖繩,曾經有一段時間是靠右行駛。1945年6月24日,隨住沖繩島戰役結束,沖繩被美國佔領。美國爲免額外花費改裝軍用汽車,和避免發生意外,故此更改沖繩行車方向。

儘管1972年,美國將沖繩還予日本,仍然維持靠右駛之規則。當時日本政府爲了遵守《1949年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一國一交通制度」要求,繼而開始統一方向之研究。當時日本有分析指,日本本土應跟隨沖繩靠右駛的規則,從而與世界各國一致。惟日本本土的道路網絡已發展成熟,需要動用大量公帑、人力、時間,並不化算。最後日本內閣通過決議統一沖繩,全國一率靠左行駛。

沖繩縣在1978年7月30日正式更改行車方向,史稱「730日」。由7月29日晚上十時起,一率禁止所有車輛通行(緊急車輛除外)。並在八小時後,即翌日六時重開道路,正式統一靠左行駛。

沖繩縣能在短短八小時內,更換全縣道路指示牌、路面油漆。主要是因爲沖繩縣當時未有路面電車,以及得到全國各警區派出大量增援協助。

沖繩730日宣傳版,路面仍未改變行車方向。(網上圖片)

宣傳及實施

瑞典在通過法案後,展開爲期四年的敎育計劃。利用心理學潛移默化,將H日標誌放在各種日常用品上。而沖繩亦是如此,在電視播放廣告,舉辦道路安全問答遊戲等宣傳活動。

新政策推行頭四年,無論私家車、的士、還是巴士仍不時發生迎面相撞車禍,主要是因爲駕駛者習慣舊有駕駛方式。

假如香港轉方向

早前,我在網上閱讀城大校長郭位教授2009年一篇文章《眾生未有上下等,一國何分左右行?》,文章內文提到:

倘若97年起即規定香港預備遵照大陸車輛右行制度,准許有10至15年過渡期;以讓現行的左行車輛(駕駛座在右)逐步淘汰,那麼至遲到2012年當已順利過渡。
郭位

郭位教授未免太過樂觀。參考瑞典、沖繩的案例,更改行車方向並非如此簡單。

從各地更改行車方向之對比,可見籌備時間需至少4年;在狹小的香港,改動首日的交通意外亦難以預計。(邱益彰繪製)

香港擁有複雜的道路網絡,直至今日登記車輛已高達56萬。假設政府將要實施靠右行,巴士須在右邊添置車門。全港接近6,000部巴士及小巴均需要進行改裝工程,甚至購入新巴士以作取代。參考瑞典電車案例,鑑於重置月台花費鉅額,以及避免嚴重交通意外;最後決定由巴士取代。恐怕西北輕鐵、香港電車兩個大型路面電車系統需要停駛。

而道路亦不是左右調轉如此輕鬆。爲了交通分流或減少交通黑點,全港超過一百個路口均設不同限制(如:不准轉左、右等)。在這個情況下,政府必須動用龐大資源研究新安排。與此同時,單程路、巴士站等均需前後調轉。而部份交匯處設計並不「完美」,因爲地理環境、交通流量、城市規劃問題,而導致公路並非各方向都設出入口。道路設計是必須考慮到道路坡度、彎度,假若隨便轉換方向可能會釀成車禍。

沖繩和瑞典轉換行車方向都需要封閉道路約5至12小時。兩者能夠短時間迅速更換行車方向,主要因爲道路網並不複雜。而沖繩更是人口和車輛數目較少,以及透過動用全國警力增援。瑞典改例後,由於不時發生車禍,不少人甚至放棄駕駛。或許這不失爲減低車輛數目的「好方法」。

如果香港要改變行車方向,先不估算花費金額。但至少需要封閉全港道路十二小時,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從估計,會否成功就見人見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