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稱「三年目標」是意識形態 公屋聯會:一直是房策指標
房委會昨日(22日)舉行公開例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會上表示,雖然現時輪候公屋時間與「三年上樓」的目標相距1.6年,形容是「有明顯落差」,但強調政府不會「搬龍門」,又指三年目標可作鞭策之用。
儘管陳帆一再重申現屆政府對「三年上樓」的目標是有決心、有承擔,但自從上屆特首梁振英就任以來,公屋輪候數字就一再延長,由原來的2.7年攀升至現時的4.6年,進一步拉大差距。有團體指過去房委會一直以「三年上樓」為目標,而非陳帆形客的「意識形態」,又指現時私樓落成量高於預期,應撥私人地建公屋或資助房屋,紓緩輪候冊的數字。
可成「反思目標」
陳帆昨出席房委會的公開例會,討論房委會下一年度的計劃及財政預算。會上委員質疑現時公屋輪候時間長達4.6年,與政府訂下三年目標相距甚遠,目標儼如「海市蜃樓」。
陳帆承認4.6年與三年上樓的目標有明顯差距,但認為其落差可鞭策他們,甚至可成為「反思指標」,港府亦不會因此而「搬龍門」,將三年目標更改或延長,又形容「三年上樓」,是「意識形態多於實務指標」。
梁振英年代始不受控 由3年上樓直逼5年大關
事實上,訂立「三年上樓」的目標,並非如陳帆所言般僅為「意識形態」。
前特首董建華九七年上任後,宣布3大房策目標,其中包括將輪候公屋的時間由平均6.5年減至3年,他及後推動大量增建公營房屋,成功把輪候公屋時間,由高位回落至2014年的2.1年;直至曾蔭權年代,也守住「三年上樓」的承諾,輪候時間更曾一度低至1.8年,反映上樓目標,其實並非空話。
直至2012年梁振英上任的一個月前,公屋輪候時間仍維持2.7年,雖然他在競選期間豪語確保基層可三年上樓,惜最後卻「走數」,當上任兩年後已破3年輪候時間,更於2016年12月攀至4.7年的歷史高位,輪候人數超過28.23萬。根據房委會最新數字,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稍微跌至4.6年。
公屋聯會:應撥私人地建屋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直言過去房委會根據「三年上樓」的目標,制訂公屋未來建屋量等房策,「(三年上樓)作為目標已經非常清晰,睇唔到所謂唔係指標。」他認為陳帆的說法是因為明知無法達成三年的目標,只能視為長遠目標,「盡力去做嘞。」
招國偉直言現時輪候時間冗長,無論政府「搬龍門」與否,相信亦無法達標,關鍵是公屋建屋量未符預期,「每年2萬都做唔到。」故輪候時間只會繼續延長,甚至有機會突破5年。
根據政府最新數據顯示,公屋單位落成量只有7.52萬個,較長策10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少近四分之一。他建議政府若有決心去解決基層房屋問題,應該撥更多私人土地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就算你唔搬龍門,咁下一步又諗住點?有決心唔係得個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