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一劃勾勒工程靈魂 渠署繪圖師:圖則是將意念實踐(有片)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看似沉悶的渠務工程,原來在電腦仍未普及化的時代,每一張工程圖則,均由繪圖師人手一筆一劃勾勒出來。任職政府部門近20年的渠務署技術主任范錦成(Tim)憶述,當年要求每一位繪圖師要寫得一手秀麗字體,每個圓形、弧道,均是由人手分毫不差躍然紙上,惟隨著年代轉變,這手完美技藝亦因電腦取代,逐漸失傳。

渠務署在八十年代初,工程圖則均全人手製作,工作人員會在牛油紙的地圖上繪畫,若有修改則需使用刀片。(張浩維攝)

熱愛砌模型的Tim,整齊有序的工作枱,只擺放一件高達模型和一輛由父親送贈的樂高工程車玩具。他笑指,由小到大都離不開砌模型,來到現代可能會被笑指是「毒男」,只是這位大男孩由當年的「動手砌」,數十載後變成設計模型圖則的人,而「樂高模型」則變成現實中的渠務工程。

Tim表示,工程師會向他們提出構思草圖(左為例圖),然後他們根據初稿去繪畫圖則,包括管道直徑、石屎工程的大小等(右)。(張浩維攝)

手繪時代 筆尖畫出走線與渠道

「所有土木工程的繪圖都屬於我們:鐵、石屎,由平面圖衍生到切面圖。」將工程師的構思繪畫成圖則,便是Tim的工作日常。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一部電腦已能解決生活所需。但在80年代,每幅工程圖則包括英文字、走線、工程樣貌等,一筆一劃均是人手用筆尖幼細的針筆繪製出來。

Tim表示,過往工務部門使用的工具繁多,主要靠製圖用的墨水針筆在牛油紙的圖則上繪畫,連同其他輔助工具如三角尺、雲尺和蛇尺等,可刻畫不同的彎度。即使渠務署的工程不時涉及污水渠等呈圓形的管道,但甚少使用圓規,反之用現成的工具尺代替,畫板有多個直徑不一的鵝蛋及半圓的圖案,方便畫出因應地底工程而改道的渠管。

+3
渠務署技術主任Tim加入政府部門已有18年,形容舊時手繪圖則如寫書法,要靜心才可完成,同時亦要求字體端正、易明。(張浩維攝)
手繪的圖則並非隨年月淘汰,如有需要修改之處,仍要在原有圖則改動,以西貢菠蘿輋的村渠為例,工程雖於由1992年開始設計,但直至2013年仍不時作檢查、加簽。(張浩維攝)

看似精細簡易的工程圖則,實際所花時間非常冗長,單是兩個切面圖已要花4小時去完成,一旦不慎畫錯或工程須作修改,更要用刀片逐步刮走墨水跡重新再畫,「今日用電腦半個鐘畫好,可能就係以前嘅半個月。」

渠務署現時仍保存約4000張手繪圖則,當工程需修改時,隨時翻開舊圖作修改。Tim以跑馬地地下蓄洪池為例,雖然工程於去年竣工,但團隊仍在處理後期工作,包括將工程中曾修改的地方紀錄,以便存入檔案庫。

BIM技術助未開始先預視完工情況

不過隨電腦程式愈來愈普及,傳統手繪已被電腦繪圖軟件取替,時間亦因此大大縮減,Tim笑稱工作量未有因此減少,反而要追趕時代,揣摩新的軟件技術,加上近年政府大力推行的建築信息模擬(即BIM)技術,著重以3D和4D形式呈現工程的內部組件結構,以及模擬完工後的實際畫面等,「電腦相對來說較簡單,但每個程式都有不同用法,可能十套軟件也未必可以走天涯。」用筆墨勾勒出工程原貌的手繪方式,亦逐漸走進歷史的終章。

步入電腦化的年代,Tim直言要透過多種的繪圖軟件,展示工程的切面圖及所需工序,亦要展示未來完成後的預想圖,右圖為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