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革命性改變.影評來稿】就像從沒認識過 那個熟悉的高達
文:顏東尼
筆者不是「高達粉」,沒有瘋狂崇拜及研究他的作品,當然也不是革命派的極端思想分子及毛語錄追隨者,只是大學時期讀到歐洲及新浪潮電影,大概把他大部份的作品都草草看過,當中有驚喜的,也有不少是抵住睡意看完的。
最近看有關高達的東西,已經是他2014年的作品《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當然看不明白,甚至連大概劇情也總結不出了,但仍然記得當中的3D影像如何被大師玩弄於手掌之間,幾層影像的觀影體驗饒有趣味。
《高達:革命性改變》(下稱《高達》)非常有趣。它玩味又抵死。它彷彿在向高達致敬,卻又嘲諷他。筆者相信大部份觀眾認識高達都是透過他的電影,而且第一印象很重要。筆者第一部看高達的作品,偏偏不是他前期的愛情悲劇《斷了氣》(Breathless)或是「平民」科幻作《阿爾伐城》(Alphaville),甚至是他訴說愛情之苦的《春情金絲貓》(Contempt),而是他經過革命思想洗禮後復出的政治片《一切還好》(Tout Va Bien)。還記起那是中學晚期,筆者喜愛上藝術電影,所有人都說高達應該是電影人都應該看,我就去看了《一切還好》,結果睡了七次,電影才結束。
那時候,我就知道,高達就是如斯一個「論文式」的導演。我想像他的形象是嚴肅而沉著踏實的。我想像他總是思考著,左手托著鼻子,右手叼著自家卷的煙,每一口煙就是一場長鏡頭。我想像中他與各位同期導演,包括杜魯福、阿倫雷奈、路易馬盧、希維特等人在咖啡室談論新電影的方向。結果,《高達》卻狠狠掌了我一巴,狠狠告訴我對大師的「FF」(港式潮語,幻想的意思)是多麼不切實際。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大師也不過是個人,一樣對政治有需求,所以去上街;一樣愛美女,當然也一樣會酸葡萄。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鏡頭下的這位名導似乎更立體:他熱衷革命,但在政治面前有時顯得不切實際,過於理想,所以偏激,大家愛他的電影(大部份是他的前期作品),但卻嘲笑他的政治理論;為了實踐政治,或者說是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政治憧憬,他不惜搞亂康城影展、與好友大動干戈,當然結婚數年了的第二任妻子安維亞森斯基(Anne Wiazemsky)也質疑起這位曾經是自己心中最優秀的導演起來。但這樣沒有令高達消沉壯志,反而令他更驕傲、更獨行,甚至大力批評起自己以往的作品、其他導演的作品與以往的自己(他總是強調自己「死去」);電影之中,高達的人品與政治觀顯得幼稚,然而他在愛情的世界也是。
老婆去演「天體電影」,高達私底下大罵劇本垃圾,到真正與導演對話時,又顯得裝模作樣的彬彬有禮;到老婆真的去演了,他又不甘寂寞,跑到老婆的拍攝場地發小朋友脾氣,遇到男主角又擺回一副有禮的模樣,最後甚至像個失意的女性一樣玩起自殺。這樣的高達簡直不是我一直認識的那位高達,他的電影給予他的光環消失得無影無蹤。
《高達》根據高達第二任妻子安維亞森斯基的傳記《一年後》改編,導演聚焦兩人在六八年法國五月革命前後的短暫婚姻。安在1966年拍攝第一部作品《驢子巴特薩》,當時的電影大師Robert Bresson也追求過她,但她最終被高達吸引,在拍完《中國女》後就嫁了給他。雖然他們的婚姻在1979年在正式結束,但其實1970年他們已經分開居住,1972年她還為高達拍了《一切還好》。
電影找來Louis Garrel飾演高達,我認為是適合不過。看見他從《戲夢巴黎》(The Dreamers)的型英帥靚正,變成好像有一點點禿頭的高達,喜劇式的呆呆演化與一點「痴脷筋」,令我十分驚喜。這種感覺很過癮,在《戲》裡面,那個年代的人,包括他本人是一個都愛看高達的人,現在卻真的變成高達了。
女主角方面是筆者非常愛的Stacy Martin飾演,她在《性上癮》(Nymphomaniac)的表現完全超班,雖然外貌不像安維亞森斯基(但卻有高達第一任妻子Anna Karina的氣質),但非常有特色及記憶點,演此角絕對是合適不過。另外一提,我覺得她跟《戲》裡的Eva Green有點像呢,所以看《高達》就像在看平行時空的《戲夢巴黎》。
不得不提,美術指導也替這部電影加了非常多的分數。紅白藍的標準「高達色」當然滿佈電影,不時加入黃及綠色也為這部戲的視覺豐富良多,單看畫面已經極為吸引,也讓場景的年代感增添不少說服力。Stacy Martin穿的服裝也是多變好看,看她在不同場景出場就像在看Fashion Show,非常過癮。當然在不同場景,其他角色的服裝顏色也會配合改變,襯托主題。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高達受貝托魯奇邀請到意大利出席講座,結果他不理眾人對他過往作品的推崇,一意孤行大罵過往的自己,惹來眾人不滿,連安也開始質疑他。高達不願出席朋友間的飯局,安卻不願隨他而去,反與朋友離開,她穿著一襲紅裙,與身旁友人的藍裙、白西裝組成一塊法國國旗,離高達遠去。把美術融於場景,實在是高手。
感謝安的文字,不管這樣的傳記是否完全屬實(畢竟這樣的傳記主觀意識非常強,尤其對於高達這樣激進的人,與他親近的人相信情緒起落也會非常的大),但它確實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去閱讀高達。同時筆者聽到不少對於這部戲的負評,而且是狠狠的責備,說導演心腸壞,扭曲高達,把他塑造成傻仔,踩着高達往上爬,非常抽水。筆者不知道怎樣的高達才是真實的高達,但可以知道的是,高達本人大概根本不在意呢。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