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講話以外的政治訊息--從訪港規格解構中央宣講團三大特點

撰文:潘希橋
出版:更新:

一眾特區官員昨日齊集政總「上堂」,聆聽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講解十九大精神。今次冷溶率團南下,是繼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訪港的另一場重頭戲,而綜合政圈人士分析,從宣講團來港的安排,大致可歸納出三大特點,這些講話以外的脈絡和表述,或能折射出中央對港事務的思維和手腕。

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昨日(23日)牽領宣講團,向特區政府高級官員介紹十九大。(政府新聞處圖片)

冷溶訪港「授課」,政府高官頓變「乖學生」。綜合來說,冷溶的演說框在羅湖橋以北的神州界內,中間並未特別提到香港,直到其後中聯辦主任王志民發言,方提到香港要有「憲法精神」,尊重「一國」是「兩制」前提等大精神、高調子。不過,用眼有時更能「聽」出深意,中央宣講團今次南下的政治姿態,或許比二人的講話內容本身更值得留意,亦更能揭示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思維和手腕。

對部分港人來說,「中央宣講團」這個詞語相當陌生,但其實並非什麼新鮮事。自2002年的十六大始,每屆黨代表大會過後,中共中央都會組成宣講團,分別走訪全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等宣講。與十八大相比,今次宣講團的規格明顯提高,當中包括三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即中紀委副書記楊曉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及中宣部部長黃坤明。

楊曉渡來自中紀委,突顯現今中共「從嚴治黨」、「以法治黨」。而陳敏爾和黃坤明,皆曾是習近平的部下,關係密切:陳敏爾早在2002年擔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期間,習近平擔任省委書記;黃坤明在職場生涯中,不止一次與習近平在同一省市工作。將二人放進宣講團,似要帶出一個政治訊息--宣講團的工作獲得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且毫無疑問能準確掌握和傳達習近平的想法。

冷溶昨牽領宣講團來港,向特區政府官員講解十九大精神。(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至於今次宣講團訪港,可括概出三大特點。

第一,宣講團的講話對象只對準特區官員,並沒有在民間大鑼大鼓宣講,顯出慎守一國兩制界線的低調與含蓄。在內地,宣講團都是「穿堂入室」,高調地在向民間宣傳。例如,根據內地媒體報道,「中央宣講團成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施芝鴻一行深入到烏魯木齊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之一黑甲山片區管理委員會,與各族群眾座談」;「在河北,宣講團趕赴阜平縣,與駱駝灣村基層群眾進行互動宣講」;「在海南,宣講團來到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直奔田間地頭,在育種田邊同農業技術員和周邊村民展開宣講交流」;「在寧夏,中央宣講團來到賀蘭山腳下的閩寧鎮原隆村,同村裡干部群眾展開熱烈討論,並就村民們關心的產業發展、養老保險、創業就業等問題」。

宣講團訪港,只到政府總部閉門講話,顯然有別於在內地的喧鬧,這或許就是領導人常說的拿揘「一國」與「兩制」之間的平衡。 

第二,中央選派冷溶來港宣講,似乎想顧及港人的心理,盡量脫去「京官宣旨」的形象與意味。冷溶是是典型的學術官僚,1983年大學畢業後便分配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歷任綜合組鄧小平研究小組編輯、副組長等;200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2005兼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2007年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至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和撰寫領導人思想和生平往事。可以說,冷溶大半生的工作都離不開書卷。

中央派這位「學者型」的官員來港宣講十九大,能突出「講道理」的形象、心平氣和的語調,以及以法理作基礎的底線,一來讓港人較易接受,二來亦可減少政治意味太濃的心理反彈。

第三,今次宣講團南下,可說是李飛訪港的延伸。上月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用了顯著篇幅論述「一國兩制」事業和港澳工作,強調中央「全面管治權」與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時隔一個月,李飛訪港並且主動掀起23條立法的敏感議題,稱尚未立法的不良影響「有目共睹」,又強調港府就此責無旁貸,潛台詞呼之欲出。李飛講話後7天,冷溶便旋即到來,宣講十九大精神,當中鋪排環環相扣,顯然不是巧合。

可以說,上次李飛的放話對象是全港市民及學生、今次冷溶的演說則主要面向特區官員,呼應了習近平「七一」訪港致辭所說,「要加強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的「囑託」。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中央官員訪港,因着「一國兩制」的界線,都是以「中央政府」作稱謂,而早前李飛訪港,其致辭多次提及「共產黨」,似是要港人開始適應和承認,中國共產黨就是國家執政黨這一基礎事實。至於今次南下的中央宣講團,並非國家機關,而是為中共黨代表大會服務的工作單位,共產黨的影子再次在香港榥動。

李飛去年底在港出席《基本法》研討會,令23條立法的討論頓時變得沸沸揚揚。(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