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9幼稚園質素報告乏翻譯 教育局「大細超」漠視非華語學童需要
全港目前約有12,000名非華語學童,但要入讀本地主流幼稚園並非易事,有受影響的非華語幼稚園家長大吐苦水,表示官方提供的選校資訊有限,需依靠網上家長群組參考學校評價,但客觀成疑,抉擇時相當徬徨,「咩都要靠自己搵,入學申請表全部都係中文,又試過有學校堅持用中文面試,結果當然入唔到第二輪啦!」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紀佩雅屬於印裔,亦是一名本地非華語學童家長。她現時育有一個三歲兒子,她憶述年多前選校時,希望可以替兒子選讀雙語幼稚園,以融入本地社會,惟教育局提供的資訊欠奉,僅得學前概覽可供參考,但內裏資訊並不足以作出選擇,「概覽資訊由學校自行申報,未必會羅列非華語學童支援的資料。教育局網上有份詳細啲嘅質素評核報告,但全部中文撰寫,對於我哋非華語學童好唔公平!」
她續指,原以為本港屬國際城市,幼稚園的雙語資訊隨手可得,「好多學校網頁都係得中文,要自己逐間學校打電話去問,又試過有學校叫我個仔用中文面試,我話個仔得一歲幾咋,結果都係堅持用中文同佢對答。」她最後幾經波折,始為兒子覓得一間主張三語教學的幼稚園,「其實都幾諷刺,教育局話推動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但係喺入學資訊同選擇上,已經好唔友善!」
唔係俾家長睇 唔肯翻譯成英文版
香港融樂會於今年7月,在教育局網頁下載本港其中3區學券制及免費幼稚園(油尖旺、元朗及東區)合共151份質素評核報告,分析發現,僅得一份報告提供英文版本,屬於元朗區一間教職員講授英語為主的幼稚園;另有三分之一報告於過去5年未有更新,未能如實反映現況。99.3%報告僅提供中文版本未能照顧非華語及少數族裔學童的需要。
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指,教育局多次逃避於報告中提供中文以外的語言,漠視少數族裔及非華語學生及家長需要,未肯提供英文翻譯是不負責任,「教育局話份報告只係俾學校參考,而且好長好複雜,唔係俾家長睇,所以唔肯翻譯成英文版本。」她亦要求當局評核時,應監察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中的教學支援措拖,並妥善跟進。
在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本年度改為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下,教育局會評核各幼稚園的整體表現,以評估學校是否達到既定標準,以符合參加「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的資格,並將質素評核報告上載至教育局網頁,供公眾查閲。報告中載有不同族裔學生比例、課堂主要語言、課程內容及語言學習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