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沉淪毒海14年 母毅然報警卻點亮人生曙光 浪子回頭助人戒毒

撰文:鄭翰斌
出版:更新:

14個年頭,不少人可能成家立室,或在事業創出成就,但35歲、現擔任中途宿舍助理舍監的阿亮,曾有14年只是每日與毒品為伴,每日「只係諗依一餐(吸毒)完左,下餐點算」。後來這種生活於其母報警揭發吸毒後,劃上句號,母親的長途跋涉探望,流着眼淚的一句「點解要留係度(石鼓洲康復院)!」,讓他毅然戒毒。
阿亮的過去並非個別,據禁毒處統計,香港青壯年(21至35歲)吸毒人數高據被呈報的吸毒者榜首,今年上半年佔整體3,994人的三成,故阿亮浪子回頭後,也決定以過來身份,於戒毒會協助曾經的「同路人」脫離毒海。

阿亮14年吸毒生涯,曾令他與母親的關係跌至冰點。(李澤彤攝)

對話自信、表情開朗的阿亮,若非親口剖白其毒海生涯,也未猜到他曾有14年都在吸毒。他指61歲的母親一向對毒品二字反感,「我爸爸食白粉,自細佢地就分開左。」但父親的經歷沒有令阿亮遠離毒品,自16歲在同學手上接過第一口大麻,往後14年就如毒品的「扯線公仔」,擺脫不了「心癮」。當時Rave party在本港大行其道,阿亮只要一到Disco,搖頭丸、K仔等毒品唾手可得,但阿亮又怕母親知悉吸毒,至早上藥效散卻,才敢回家,「因為一直都好怕媽媽知,唔敢面對佢。」

阿亮曾花近8成收入來吸毒,感慨「心癮」比「身癮」難戒。(李澤彤攝)

曾花80%收入買毒品 甚至販毒

至阿亮吸毒的第8個年頭,紙包不住火,「當時前女友,寫左封信攝左係門縫,勸我唔好再吸毒,母親打開左黎睇!」阿亮猶記得母親當時聲淚俱下,不停責難,然而,內疚感很快被毒癮淹蓋,不消數日,阿亮再次吸毒,「當時K仔7百蚊有半安士,可以同幾個朋友分黎用。」往後冰毒、可卡因等,阿亮皆有涉獵。中五畢業後,他從事過廚房、酒吧及金融行業,對毒品的需求亦由閒時到夜場吸毒,進展至每日在家中「上電」,高峰期多達80%收入用來買毒品,甚至借錢及販毒。

以前好孤獨,冇諗過將來,只係諗依一餐(吸毒)完左,下一餐點算。
阿亮

母親多次勸說,阿亮都以「最後一次」來推托,兩人關係跌至冰點。阿亮30歲那年,母親報警指阿亮在家中吸毒,警方上門搜查,阿姨及堂妹亦都趕來求情,阿亮終願意接受戒毒。

阿亮於2013年進入石鼓洲康復院,接受為期一年的戒毒治療。(李澤彤攝)

於石鼓洲康復院接受治療其間,阿亮母親長途跋涉來探望,「我已經好耐冇見過佢,老左好多,我決心去戒毒。」在島上一年與世隔絕,除了令他斷絕毒癮,更修補與母親的關係,「當時係島上寫左一張母親節卡畀佢,社工話佢開心左一個星期。」戒毒後,阿亮不再與母親存有隔膜,反而成為「有傾有講」的摯友。

康復院戒毒後,阿亮入往中途宿舍並回到康復院做義工,現時在香港戒毒會轄下的中途宿舍擔任助理舍監,以過來人身份對剛戒毒的人士作情緒支援,又協助他們學習新技能重投社會。阿亮指曾遇過一名戒毒的「江湖人士」,稱坐一日「白粉檔」就可以有2000元收入,該江湖人士指接受戒毒「是為了過一個正常人生」,令阿亮感受良多,決意幫助過來人重投社會,「以前有錢有朋友,對人冇信任,我係戒毒之後搵返自信,亦都係想用我為例子鼓勵社員。」

香港戒毒會署理社會福利總監鄭妙娜表示,戒毒者與家人關係,正是他們重投社會一大難關。(李澤彤攝)

戒毒會:戒毒者最難處理與家人關係

戒毒人士在再次投入社會後,除了要面對毒品的引誘,更難處理的是與家人的關係。「偷過屋企人錢、借錢,令到屋企人唔信任佢地。」香港戒毒會署理社會福利總監鄭妙娜表示,香港戒毒會除了提供戒毒支援,亦為戒毒者家人及子女提供情緒輔導,維繫雙方關係,從而為戒毒者建立正面觀念,協助他們重投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