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居日】香港劏房人均面積細過監倉 樓價高企私樓愈劏愈細
自1985年起,聯合國每年將十月首個星期一定為「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 Day),喚起社會關注基本住屋的權利。香港作為全球富裕城市之一,繁華背後卻有至少20萬人住在僅得數十呎的狹小空間,生活所需均在斗室內解決,甚至連置業安居的住宅,也邁向「劏房化」,沒有最細只有更細,究竟香港人的住屋權利到底被剝削至甚麼地步?
上屆特首梁振英引用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強調要解決房屋問題;現屆特首林鄭月娥亦指,會全力用盡所有方法,紓緩住屋問題。不過,數字卻告訴我們,願景與現實的距離,似乎愈走愈遠。
愈住愈窄 愈劏愈細?
根據統計處2015年的調查,全港約有8.8萬個分間單位、20萬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僅得62.4平方呎,比起一個75平方呎的獨立囚倉更小。數以十萬計的港人居住於環境惡劣的劏房,每日需在馬桶旁煮食切菜、年幼子女更要屈膝床上做功課,部分居於非法工廈、天台屋內的住戶,更害怕被執法人員發現後被逼遷,惶惶不可終日。
對於蝸居蟻族而言,輪候上公屋似乎成為他們的曙光,但公屋輪候冊的數字一再延長,截至今年6月底,一般家庭的輪候時間,已重返4.7年的歷史高位,申請宗數逼近28萬宗的大關。
美國 | 韓國 | 日本 | 德國 | 香港(劏房) | 香港(公屋) | |
面積(呎) | 150 | 132 | 269 | 96 | 62.4* | 75 |
資料來源:影子長策會、房委會及統計處
*香港沒就劏房人均居屋面積訂標準
住屋困局蔓延各階層
劏房基層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稍有負擔能力的港人,亦面對沉重的住屋壓力。根據美國《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連續7年被評為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樓價中位數達542萬元,港人要不吃不喝18年才可置業;差估署最新數字亦顯示,8月份的私樓價格指數為339點,連升17個月,亦連續10個月破頂創新高。
單位面積細過車位
私樓價格不斷攀升,發展商看中小市民渴望置業的心態,頻推「納米盤」,如屯門「菁雋」最細單位僅得128呎,比起一個面積約134呎的車位更小。
香港的房屋問題累積多時,新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上任之初,揚言「勿因善小而不為」,接納多個民間提出的短、中期方案,包括與非牟利機構研究社會房屋,以及興建貨櫃組合屋。有基層團體趁今日是「世界人居日」,倡議利用閒置校舍,提供過渡性房屋,冀下周公布的施政報告,新政策出台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