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寄語萌輕生念頭者:「多給自己10分鐘,找人傾談」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接連有學生自殺,引發社會關注。社會福利署認為,現時不是追究責任的時間,各界應反思可以為學生做些甚麼。社署建議老師在課堂講少5分鐘書,分享自已的想法;父母亦應抽時間與子女傾談,給何面對壓力,並檢討是否對子女期過高。社署亦會在8月前成立「家長治療小組」,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家庭。

社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蕭輝浩攝)

社會福利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呼籲全城向自殺說不,他認為現在不應該指摘誰做得不足,不應該用自殺問題「抽水」。他指導致自殺事件頻生的因素眾多,包括經濟和學業壓力等問題永遠都會存在,在問題累積至臨界點時,或有人「頂唔住」而選擇輕生。

劉家祖建議老師在課堂講少5分鐘書,和同學分享自己對近日自殺事件的想法,教導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亦建議父母抽時間和子女傾談,問孩子會如何面對壓力和逆境,若子女未能回答可以借機教育。

他認為近年不少本港父母對子女過分保護,或會削弱孩子的抗逆能力,又認為家長要檢視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是否過高。
 

如果真的有想死的念頭,但無論如何多給自己10分鐘,找人傾談,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社交媒體上的朋友也可以。
社署總臨床心理學家劉家祖

劉家祖指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尋求自殺者其實不想死,只是想解決問題,不想受痛苦的情緒影響。他提到要明白有些問題未能能夠解決得到,但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觀念,「如果真的有想死的念頭,但無論如何多給自己10分鐘,找人傾談,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社交媒體上的朋友也可以。」

他明白社交媒體興起,無法禁止人分享自殺新聞,但他提醒「睇得多是唔好的」,指負面新聞對一些本身情緒問題已在邊緣的人打擊更大,故要留意自己和身邊人對自殺新聞的反應,發現情緒受到嚴重影響的話需要尋求幫助。「已知的研究已說明自殺是有模仿效應。」

而社署正有初步構思,成立家長治療小組,為有特殊需要,或本身孩子有情緒問題的家庭提供協助,細節有待進一步研究,期望今年8月前能成立。社署亦會加強宣傳,今個月底推出「辦法總比困難多」、「擁抱希望,珍惜所愛」等宣揚正面信息的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