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控制食慾的竅門(二)

上周介紹了身體產生食慾的機制及相應的飲食原則,今次談談坊間流行的「低食慾養成法」,例如每天一杯黑咖啡或綠茶、吃蕃薯等,部份確實有效,但也有部份食物與食慾控制機制無關,徒勞無功。以下詳談。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註冊營養師林詩敏

還記得身體控制食慾的機制嗎?胃部接近完成消化食物、肝臟和血液中的醣份耗盡、釋放多巴胺(Dopamine)的時候,就會釋放相應的荷爾蒙,刺激食慾,提醒我們需要進食以獲取營養和能量。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幫助身體維持血糖水平、減慢釋放產生食慾的荷爾蒙,是控制食慾以至食量的關鍵,亦是坊間五花八門的「低食慾養成法」方式。
1.每日一杯黑咖啡或綠茶
不少女士每早喝一杯咖啡或綠茶,認為咖啡因或多酚類物質,有助抑制食慾。咖啡因或多酚類物質能否減慢胃部排空食物的速度,減慢「飢餓素」的釋放,目前未有充份醫學證據支持。不過曾有研究測試飲咖啡的時機,對正餐食量是否有影響,發現在餐前3至4.5小時飲咖啡,其實對食量沒有明顯影響;餐前半至4小時才飲這杯咖啡,該餐食量的確會有減少。
2.多吃含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可以。這亦是均衡飲食的其中一個原則,而含豐富水溶性纖維的食物,例如豆類、麥皮、果肉,能夠延長胃部消化食物的時間,減慢飢餓素的釋放。
3.多吃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
有幫助。所謂低GI食物,即相較於其他食品,身體吸收後血糖提升的速度較慢。理論上,血糖提升越快、越波動,胰島素釋放速度也加快,飢餓感也隨之而來;而低GI食物,例如蘋果、奇異果、提子、牛油果、生菜、薯仔、菇類等,則能減慢胰島素釋放。
值得留意的是,烹調食物的方法有時也會影響。舉例說,白烚薯仔當然能夠保留其低GI的功效;但將其蒸熟後磨成薯蓉,相等於把薯仔的結構拆散,身體更容易吸收,血糖上升速度加快,變相增加GI了。
4.定時、定量,慢慢進食
雖然這是傳統智慧,但的確對於身體適應進食的模式,控制血糖以至飢餓素釋放有幫助。至於何謂「慢」,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正餐用膳的標準時間約為20至30分鐘;除此之外,細細咀嚼食物也是關鍵,因為咀嚼也是讓大腦接收飽腹感訊號的來源,筆者一般建議每口食物最好咀嚼15至40下、維持約30秒至40秒。
外國曾做過有趣的調查,找來45位人士分成三組,以三種不同速度吃意大利薄餅。結果發現,以平常時間慢1.5倍進食的一組,熱量吸收較正常的一組少9.5%;以平常時間慢2倍用餐速度的一組,熱量吸收更是少了15%。由此可見,進食時間的確影響食慾以至身體吸收熱量的機制(概念與正念飲食(Mindful Eating)類似,即專心致志地用膳,不被外界因素影響用膳時間及體驗)。
5.健康的生活習慣
飲食使人快樂,而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從其他地方獲得歡愉感覺,就有助減少對食物的依賴,從而控制食慾。特別對於有壓力型飲食(Stress Eating)或情緒型飲食(Emotional Eating)問題的人士,假如能從充足睡眠、恆常運動等方法,減輕壓力或焦慮,讓身體釋放更多的安多酚/內啡肽(Endorphins),就有助擺脫不斷靠進食來釋放情緒的既定模式。一個人未必有動力,多參與群體活動,與朋友一起出身汗,事半功倍。
6.營養補充品或調節荷爾蒙分泌的藥物
控制食慾的補充品,最常提起的包括瑪黛茶、瓜拉納(Guaraná)、辣椒素等。這些食品不常出現在日常飲食當中,所以不少人都趨之若鶩;但以筆者臨床經驗來看,它們對控制食慾來說效用不大,亦未具足夠醫學研究,證明能抑制食慾或減少身體吸收熱量。反而,進食過量的補充品,有機會產生不良反應或副作用,例如胃痛、胃脹等。吸收大量咖啡因,也會影響睡眠質素、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血壓水平等。
至於調節荷爾蒙分泌的藥物,例如針劑等,理論上對控制食慾有一定幫助,例如幫助身體釋放「瘦素」(Leptin)這個飽足感的荷爾蒙等。但藥物必需醫生處方,病人亦要符合例如BMI、病史等嚴格規定,一般來說,只有特別原因或需要才會使用(例如控制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針,近年也會用作抑壓痴肥人士的食慾)。而且,長期來說,使用藥物而不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也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等問題,停藥後亦有食慾和體重反彈的風險。
控制食慾和減磅均無捷徑,同樣,食量「太大」或肥胖問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踏出改善的第一步,應是找出問題的根源,來自高糖高鈉高脂的飲食習慣?長年不做運動、身體不斷累積脂肪和熱量?抑或與情緒、壓力有關,依賴進食來宣洩?只要見招拆招、對症下藥,循序漸進地跟隨科學實證的方法,理想的身體總會回來的!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