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健康|社福機構推動「60後」由零開始運動 體力及記性有進步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為提升長者身心靈健康,社福機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推出為期三年的長者健步行計劃,透過體適能教練帶領下學習正確步行姿勢,鼓勵60歲或以上、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以步行開始增加運動量,長遠建立恆常運動習慣。

港大就健步行對長者身心靈成效進行初步評估,發現長者除了在體能上有明顯改善外,更有助將一些與社會斷絕聯繫的長者拉回出社會,這些群組多為喪偶獨居長者。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推廣長者健步行小組,有長者組成小組於社區健步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圖片)

長期與病魔作戰、64歲的孔鳳玲,患有罕見疾病,多年來做過15次大手術及多次患癌,包括乳癌、甲狀腺、婦科等病,近年又發現有一個腦膜瘤,曾經頭痛到在巴士中痛暈。她在三年前更因尾龍骨長了一粒8.8里米長腫瘤,曾無法行路,令她痛不欲生及不願出街。

孔鳳玲是一名基督教,教友勸她到長者中心尋求協助,遂於2022年起到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順安長者地區中心上痛症班,學習拉筋、營養食療等,去年11月由長者中心開始踩單車,開始做運動。她憶述起初踏10分鐘單車也喘氣,後來社工鼓勵她參加學習正確運動呼吸方法,令她對運動有信心,隨後更與丈夫一起加了健步行。

她說為免成為丈夫的負累,決定盡力做運動,改善健康。今年在中心跟體適能教練學習行路的正確步行姿勢及參加健步行後,她由要用拐󠄆扙行路,由拔萃女書院行往伊利沙伯醫院需要半小時才行到,現在則只需10分鐘便可行到。她說健步行行路後,身體各方面指素有所改善,她行路亦較以前輕鬆,體重亦減輕了五公斤。

長者健步行小組由50歲以上的友伴帶領及支持下,與長者一同於社區步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圖片)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為期三年的計劃,於今年5月開始,旨透過推廣長者健步行,鼓勵60歲或以上、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以步行開始增加運動量,長遠建立恆常運動習慣。計劃現已有16個機構、20間長者中心支持及合作舉辦健步小組,除了長者參與,計劃亦招募50歲或以上人士擔任健步領袖,成為友伴支援,帶領8至10位長者以健步小組形式於社區進行健步行運動。

71歲的黃志明也是健步行參加者,他以前身體很弱,經常咳嗽,後來跟朋友一起參加健步行小組行後,學習正確行路方法,認為健康有所改善 。

長者健步行有助身心健康。(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圖片)

香港大學醫學院護理學院余秀鳳教授為參加計劃的長者進行研究,現有500多名長者進行評估,已有273名長者已由港大跟進半年及接受三次評估,當中有三成為獨居長者,年齡層大部份為70至79歲,當中有一半已喪偶。

港大以長者的體力、心靈、社交參與長者的生命力四方面進行評估,並於長者參加健步行前、參加後三個月及半年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在整體體力評估以測試肌肉耐力、行路速度及平衡動作測試,長者有明顯進步;跌倒風險指數及小肌症風險亦明顯減低,前者由7%下降至3%,後者則由39%跌至29%,肥胖亦由原來17%,在參加計劃後下跌至13%。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運動量為表準,由有4成長者不達標,到完成後有2成長者回升至理想水平,而且此果效可維持至半年。

有長者組成小組於社區健步行。(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圖片)

評估亦包括長者的認知功能,余教授指,在健步行開始前,大概有62%長者認為自己記性差;完成健步行後,下降至47%長者認為自己記性差,當中中度及強度無記性均有改善。就長者的社交能力及與社會聯繫性評估,兩者均有輕微改善,當中原有20多位長者覺得自己與社交完全無聯繫,但參與後有14位長者有所改善,他們在活動後均認為與社會有多了緊密性,主要來自獨居及喪偶的群組。

長者參加健步行小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圖片)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江政宇表示,要將長者拉回社區也需要一些「橋」,約長者飲茶是有效方法。「 即使一圍枱的長者,互相不認識,但飲茶就會自然分享自己故事,便願意開始參與。」同時,他們會以一些獎勵鼓勵長者繼續參與,包括以長者計步數可換超市禮券形式。該機構亦印製了一些印有餐廳、景點的健步路線毛巾,以鼓勵長者步行及自創不同步行路線。

江認為當長者身體更健康,具自理能力及能獨立生活,他們可以透過運動與社區保持連繫,保持社交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