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跑啟用|噪音投訴倍升 關注組織指填海水域僅剩一條白海豚
2016年動工、耗資1,415億元的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Three Runway System,簡稱三跑)今日(28日,星期四)啟用,屆時經重新編配的中跑道會投入服務,與南北跑道一同營運。不過,三跑還未全面啟用,人類與海洋生物的家已首先「遭殃」。
民航處資料顯示,2022年北跑道啟用後,多個機場鄰近地區夜間錄到飛機噪音次數,都比疫情前的2019年為多;飛機噪音投訴個案亦倍升。有區議員表示,有東涌居民擔心三跑全面啟用後飛機噪音會進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三跑填海工程自2016年動工,早已於2019年完成。工程開展前,當局表示有信心附近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會在工程結束後回升,惟至今白海豚數量未見起色。有關注組織表示,現時北大嶼山水域僅餘一條中華白海豚,又強調當局所謂補償措施,只是重蹈覆辙,白海豚重回幾近不可能。
2022年7月,三跑系統新跑道開始試運,成為新的北跑道,飛機在降落時會採用更貼近民居的航線。當時已有區議員表示,本身較為清靜、荃灣北部的楊屋村、鹹田村等地,開始受到飛機噪音影響,相關投訴估計多了約兩成。
屯門大欖涌夜間飛機噪音急升4.7倍
翻查民航處資料,本港多地在北跑道啟用後,夜間所收集到的飛機噪音在數量及音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幅。其中,在最接近機場的沙螺灣,錄得超過70分貝的飛機噪音,由疫情前2019年的7,842次,升近一成至2023年的8,492次;而超過80分貝的飛機噪音,更是由80次,翻倍升至183次。
除沙螺灣,其餘常受飛機噪音困擾的地區,都有錄得升幅。青衣兩個監察站2019年合共錄得881次嘈音,至2023年升至1,184次;東涌錄得的70分貝以上噪音,雖然有所下跌,但超過75分貝的嘈音則大幅上升,由疫情前的8次升至2023年的81次,從未出現過的80分貝飛機嘈音更有2次。
亦有地區不再寧靜。屯門大欖涌2019年時,夜間全年只錄得144次超過70分貝的飛機噪音,但到2023年,數字急升4.7倍至824次。
根據環保署的分貝對照表,70分貝相當於25米範圍內有交通繁忙的馬路;80分貝相當於25米範圍內有柴油貨運火車高速前進。
區議員:東涌東大廈業主立案法團表示憂慮噪音困擾居民生活
噪音上升亦反映在居民的投訴數字之中。據民航處資料,2019年全港涉及飛機噪音的投訴個案為每千航班0.9宗,數字其後開始翻倍,增至2021年、2022年每千航班分別1.7宗及3.6宗,其後於2023年回落至每千航班2.5宗。
民航處解釋,投訴增加是由於疫情時航班升降量減少,令基數增大,以及三跑啟用後投訴個案數目增加所致。
離島區區議員劉展鵬表示,他不擔心三跑系統啟用後,飛機升降造成的噪音會困擾居民生活,但提到近日接獲數個東涌東的大廈業主立案法團表示憂慮。他作為民意代表,雖然一直有透過社區小組了解三跑進展,但一直都希望能親身視察三跑,了解實際運作、噪音量等,又認為三跑是大工程,對機場附近的居民有很大影響,當局「最好」能親身落區,向居民多作解說及收集意見,用實際行動照顧居民的關注。
本港水域內發現擱淺中華白海豚數目一直處於高位
除了人類的居所受到威脅,被視為「回歸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亦不例外。三跑填海工程開始動工前,已有不少環團關注中華白海豚生境會受到工程影響,不滿環評指三跑工程對生態影響僅屬「暫時性」,向高等法院提司法覆核,惟2016年被裁定敗訴,同年三跑正式動工。
翻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漁農自然護理署數字,自港珠澳大橋、三跑填海工程先後展開,本港水域內發現的擱淺中華白海豚數目一直處於高位,直至21年三跑填海工程埋尾後,數字才回落至2到3宗。只計2016年至2021年,中華白海豚擱淺共有38宗,而在2018年及2019年,各有一條白海豚屍體被發現於三跑填海工程範圍之中。
同時,大嶼山海域的白海豚數字,自三跑工程2016年展開後持續下跌,據機管局統計,由2016年60條跌至去年40條,漁護署統計則由2016年47條減至2022年34條,未見回升迹象。
海豚保育學會:填海工程範圍出沒中華白海豚由11條減減至一條
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填海工程範圍的北大嶼山水域,曾是本港中華白海豚「四大水域」之中有最多白海豚的水域,是白海豚覓食、社交,以至繁殖的棲息地。她指2016年三跑工程開展前,學會紀錄到有11條白海豚在該水域出沒,及至前年僅餘下一條。
麥希汶強調,填海工程所製造的水底噪音、水質污染帶來的影響,並非局限於北大嶼山水域,工程船、架空船亦會在其他水域出沒,其餘三大水域都錄得白海豚數字跌幅,與三跑工程有一定關係。
當局在三跑工程開展前或完成後,都表示會建立海岸公園作為「補償措施」,又多番強調有信心白海豚會重回北大嶼水域,而當局月初亦宣布,成立佔地2,400公頃的北大嶼海岸公園,稱海岸公園的有助緩解三跑項目的建造、營運對中華白海豚生態的影響。
不過,麥希汶認為,這只是當局沒有汲取歷史教訓的另一次重蹈覆轍。她解釋,2012年港珠澳人工島填海工程的補償措施,正正就是成立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當局同樣稱白海豚會重返東北大嶼山水域芸芸。而事實是,在人工島填海完結前的2015年,該處已再沒錄得任何白海豚出沒,即使翌年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成立,數字沒有何改變,至今依然是零。
她又透露,學會在三跑工程展開前,曾發起「海豚三十」行動,紀錄以北大嶼山水域為居的30隻中華白海豚在工程展開後的去向,至2022年,只剩一條曾出現在西北大嶼山水域,僅有8條白海豚個體仍在香港其他水域生活。
其餘22條白海豚不知所蹤。學會則比對內地其他相關資料,僅數隻曾出現於內地水域,估計有30隻中華白海豚中,過半已葬身大海之中。麥希汶強調,北大嶼山水域是海豚群體在珠江口的重要棲息地,而失去一個珍貴地方是不能逆轉,「冇咗一個就係一個」。
▼11月17日 機場渣打馬拉松:三跑道系統十公里國際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