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澤頤 武道館
在警長父親的薰陶下,蕭澤頤自小在「我的志願」一欄,毫無懸念地寫上「成為警察」。1988年12月入職警隊、2021年6月晉升警務處處長,成為統領兩萬七千名警察的「一哥」。他說,做下屬要有勇氣表達意見,做上級要珍惜同袍的經驗,不該一言堂;互相尊重,才能有所貢獻。從來都是「李小龍迷」,蕭澤頤喜歡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紮實又靈活的拳法招式,更認為其個別電影帶有民族意識,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可欺。
警隊一哥、特區政府武官之首,蕭澤頤的人生武道館,由父子情、手足情、香港情,甚至國家情交織而成。
阿sir 開館,請您多多指教!
警察故事
《駿步人生》訪問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選址在有逾180年歷史,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活化而成的「大館」進行訪攝。客席主持人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及對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兩人拍檔與嘉賓對談。奧運金牌、劍擊世界第一的江旻憓面對態度隨和同時正氣凜然的警隊「一哥」,由警察故事揭開序篇。
「我自小喜歡看警匪片,加上爸爸是警務人員,經常聽他說『警察故事』,耳濡目染,感覺做警察很有意義,有正義感、英雄感。」成為警察,因此成為蕭澤頤從小的志願。
1988年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畢業後,他回港隨即投考見習督察。「我的志願一直沒有改變,警察是我唯一想做的,其他職業真的完全沒有想過。」
仿效父親 不做yes man
啟發一哥加入警隊的蕭爸爸蕭漢澄是一個怎樣的人?蕭漢澄,1953年加入警隊,至 1987年退休前,任職警長。在兒子眼中,他做警察不僅是打一份工。「爸爸非常勤力,很有正義感,喜歡幫人,性格率直。他在退休前一天還不停的工作、錄口供,真的很熱愛這份工。」
深受影響的兒子稱,自己也學習了父親不做唯命是從的「yes man」。「他與上司意見不同一定會說出來,我也鼓勵同事(表達意見)。 」直言自己不是「一言堂」。
他認為,不同的工作崗位夥拍不同下屬,自己每天都在學習。「他們(下屬)的經驗我未必有,要珍惜他們的經驗,即使是基層同事也有其才能所在……最重要是(他們願意)講給我們聽。」同時,他希望透過聆聽意見,讓同事們感受到尊重,增加工作動力,「如果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就不會享受工作了。」
他表示,「人生有30至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在工作。如果有一份工作能讓你每天過得很享受,這是一種福氣;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他們(下屬)的經驗我未必有,要珍惜他們的經驗,即使是基層同事也有其才能所在……最重要是(他們願意)講給我們聽。
人生有30至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在工作。如果有一份工作能讓你每天過得很享受,這是一種福氣;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每日返工都想捉賊」
蕭澤頤入職警隊36年,究竟是甚麼驅使他每天對工作充滿期盼與動力?他的答案一句到底:「我每日返工都想捉賊、破案。」
由1988年加入警隊出任見習督察,直至2021年擢升至警務處處長,他的初心不變。「身為警務人員,最主要的工作是除暴安良、保護市民的生命及財產。」他對警隊工作的熱誠,不遜老爸。過去數十年,一哥認為警隊工作宗旨沒有改變,只是面對的罪案及挑戰有所不同。他憶述,本港90年代經常發生持械行劫案,如打劫金舖就很常見。「當時收到哪裡有劫案,在車上已經要預先穿上避彈衣。」
他稱,90年代初期每年有逾9,000宗持械行劫案,但2023年僅97宗,是當年的1%;爆竊案由以往每年逾1.2萬宗,大幅減至2023年只有1,000宗;謀殺案每年有20、30宗,數字是世界最低地區之一。
儘管如此,新罪案卻急速「冒起」,包括騙案。「投資騙案、網戀、假扮官員等;也有幾次是假扮我。」笑稱:「要講騙案,我至少可以講45分鐘!」
他指,2023年,本港有近四萬宗騙案,總損失涉及91.2億港元。今時今日很多市民喜歡網上購物,網購騙案佔最多;但論損失金額,要數投資騙案居首,去年達59.3億港元,佔總數約三分之二。
感謝馬會支持 推防騙訊息
面對如此驚人的損失金額,一哥呼籲業界持份者及市民與警方合組「防騙鐵三角」,提高警覺。「有人被騙至錢財耗盡仍未醒覺,直至向家人說起,旁觀者懷疑『你會唔會俾人呃』?」反映市民之間互相提點,很是關鍵。
他稱,早於2014年警隊已推出「耆樂警訊」計劃(一個為55歲以上人士而設,宣揚防罪訊息的資訊平台),旨在培養有一定社會經驗的市民成為「防罪大使」,在預防騙案、推廣道路安全等方面增加宣傳。對此,蕭澤頤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40萬港元,向市民派發防騙錦囊,宣揚訊息。
騙案以外,保護動物意識隨著時代轉變也備受社會關注。警方2011年推出「動物守護計劃」(Animal Watch Scheme),並透過「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Animal Watchers Programme)舉行不同活動,馬會亦有參與其中,例如安排少年警訊參觀馬會轄下的公眾騎術學校、見習騎師學校及馬醫院,推廣善待動物信息。
「集大使 成大事」宣傳愛動物
蕭澤頤期望聚集社會力量,在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方面多做工夫,包括情報搜集、宣傳等,例子之一是在學校成立「寵愛閣」,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持續做,2024年有39間學校、約400名學生參與。」
他特別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出840萬港元,支持警務處,於2024至2026開展「賽馬會『集大使 成大事』計劃」。計劃除了支持參與學校成立「寵愛閣」及培育學生大使外,更於2024年推出升級版「社區流動教室2.0」,在4至5月走訪全港不同學校及寵物友善的公眾地方,透過有趣的電子遊戲,教育大眾照顧寵物生活的細節,以及舉報與動物有關的案件。
一代宗師
武學,再高高不過天,說蕭澤頤好打得?他說,那是誤會。「我只是喜歡李小龍。」笑稱自己並不如外界盛傳的「好打得」,但偶像、武打巨星李小龍對他的影響的確很大。
除了警匪片,到戲院看武打片是他童年時最喜愛的節目。「五歲時,父親帶過我去看《唐山大兄》,自此以後,(李小龍)已成為我的偶像。」
談到偶像,一哥頓變「小粉絲」。「他(李小龍)打的並不是一套套公式化的功夫,而是很有變化,並且又打又叫,很吸引。」他續說:「他(李)是傳奇,在武術界響噹噹,時至今日,影響力仍然很大。」
李小龍電影 蘊含民族大義
這位「鐵粉」不時翻看李小龍的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猛龍過江》......每套最少看了三次,有些更看了十次。」當中他最喜歡的是《精武門》,認為背後意義深遠,蘊含「中國人不可欺」的民族大義。
蕭澤頤13歲那年,為了興趣,也為了準備赴英留學,開始在香港學習「詠春」。他笑指:「在外地,只要擺出一個功架,人人都以為你是李小龍!」
因為偶像,蕭澤頤愛上武術,他的師父正正是一代詠春大師葉問的其中一名徒弟,而李小龍亦是葉問的愛徒,故蕭澤頤與李小龍可謂甚有緣份。
自幼鍛鍊體能,現在仍然健壯。早前他集合同事一行共55人,為鄰舍輔導會55周年籌款,在55秒內完成55下「掌上壓」,得到馬會贊助55萬港元,全數撥捐鄰舍輔導會的非政府資助服務,包括長者中心、智障人士院舍服務等,「成績」亮麗。
主持譚志源形容:「這正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憶初入學堂 訓練很艱苦
蕭澤頤透露自己當年投考督察,應付密集訓練原來吃了不少苦頭。「當時36周的訓練,很密集、很艱苦。」他憶述,當年考督察要通過外展、行山及領袖訓練等項目,還要划獨木舟。「一月份,市區氣溫僅八度,(我們)穿一件T恤和薄風褸……划至筋疲力竭,不划就更凍……感覺船身在震動,其實是我們凍至顫抖、震動。」最終咬緊牙關捱了過去,而艱苦換來更強壯的體魄。「完成了!這十天,發現體能提升不少。」
更大的收穫是,他與隊友在這個訓練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起捱苦、一起鼓勵,同期的30多人都建立了兄弟情。」
大館.診所
位於中環荷李活道的「大館」,與警隊淵源深厚。活化前的大館是前中區警署的所在地,警署建築物在二戰前用作警察總部,戰後曾用作港島總區總部及中區警署,見證警隊發展。2008年香港賽馬會與特區政府公佈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劃,並展開保育及活化工作,其後於2018年正式向公眾開放。今日的「大館」,已成為香港的藝術文化地標、市民及遊客必到熱點。
2024年是香港警隊成立180周年,對於警務人員,大館有著更深層意義。一哥大讚活化大館是美事,表示對警務人員及市民都是個好去處。
很多守過大館的同事不時會來(這裡),有很多回憶……有些同事以往的辦公室在警察大樓的飯堂樓下,從炒菜聲,就可推斷當日飯堂的生意。
怪醫著病人 不洗臉不洗澡
「很多守過大館的同事不時會來(這裡),有很多回憶。」蕭澤頤分享,有些同事以往的辦公室在警察大樓的飯堂樓下,說從炒菜聲,就可推斷當日飯堂的生意。
一哥來訪大館,想起的是求診。「當時這裡有間服務警隊及其家屬的診所,那裡有位大家都封他『怪醫』的醫生。無論甚麼病痛,他通通叫你幾日不洗澡、不洗臉。」
回憶出現平交道。譚志源說,90年代他因遺失身份證,到過大館向警方報失。
180年的歷史及回憶保留下來,警隊未來還有很多工作。「今年180周年,舉辦了很多不同活動。希望提高透明度,提升市民的信心、信任及了解。」他認為,公眾的信任及支持,對警隊工作相當重要。
活動之一「香港警隊180周年歷史暨道路安全展覽」,便在2024年10月6日至10月19日於大館的複式展室舉行。
退休擬偕妻去旅行
蕭澤頤定於2025年4月1日退休。「我這36年來,只想著工作,每日返工,享受返工……很少攞假。」笑指不少同事也好奇問他,妻子對此可有微言?
他與妻子認識之時,正是他加入警隊的初期,自此他就全心工作。他說另一半從沒有怨言,但他退休後首要是陪她去旅行。「太太很喜歡旅遊,我卻極少陪伴她。我很多地方也喜歡,單是內地,已有很多值得遊覽的名勝。平時公幹去得多,真正觀光幾乎沒有。」
他又期待,退休後重拾運動習慣。「目前零運動。真的沒有時間,有時間也沒有精神。」
愛家庭,同時心繫社會。他退休後想當義工,特別是與年輕人相關的工作。他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期望社會各持份者走在一起,為年輕人多做點事,至少要令他們明白,不論任何理念,都要有守法意識。
*資料提供 : 馬會刊物 《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