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醫學院長:港具潛力建新醫學院 辦第二學位助吸回流生
《施政報告》提出籌組第三間醫學院,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考慮以「第二學位」收生。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長曹文凱認為,本港具潛力發展第三間醫學院,「第二學位」招生是適合模式,學生會更成熟,且來自不同背景,亦是吸引海外留學港人回流的好機會。
曹文凱於5歲從上海隨父母來港、曾目睹寮屋景況,他認為疾病與社經條件息息相關,因此醫生應更多走進社區,了解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只解決眼前病痛,並不能真正改善病人的健康。」
曹文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長,專研心血管疾病,對於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他表示感到榮幸。曹文凱認為,香港具備發展第三間醫學院的潛力,同意招收「第二學位」學生是適合模式,以避免與現時兩間醫學院競爭。
他舉例,曾協助杜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成立醫學院,該院提供博士課程。他指不少醫學院都是「第二學位」模式招生,已實行十多廿年,有成功例子可循。他又提議,醫學院可與外國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畢業後同時具備兩地執照。
他續道,部分優秀學生「大器晚成」,「第二學位」可招收來自不同背景、學科的學生,例如人文學、社會科學等,他們更成熟時選讀醫科,會更投入學習。
除了招收本地學生及海外生,他亦認為以「第二學位」收生的醫學院,是吸引留學港人回流的好機會。他以自己為例,18歲時只有港大一間醫學院、60個學額,當年他不獲錄取,而到加拿大讀書。他形容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如果當時香港有機會,也希望回港讀醫。
5歲從上海隨父母來港的曹文凱,當時目睹不少寮屋、木屋區的居民患病,令他深感疾病與社會不平等息息相關。他認為,醫生受訓時就應更多走進社區學習,了解病者的生活和工作,因為病情很多時與其社會、經濟條件有關。他說,如果醫生只解決眼前表面的病痛,並不能真正改善病人的健康。
今年《施政報告》亦提及,增加基層醫療資源。曹認為,應擴大社區醫療基礎,有更多「健康工作者(health workers)」,他們不必然全是醫生,但有一定的醫療知識,例如為市民量血壓、作簡單檢查,並有時間了解他們生活上的健康需要。
世界未充足準備應戰下場疫症 須解決公眾對疫苗不信任
曹文凱現為國際疫情應變秘書處下科學與技術專家小組的聯席主席。他表示,世界對下一場疫症未有充足準備,「如果明天就來,我們還未準備好」。他提及其中一樣挑戰,是公眾對疫苗、衞生制度的不信任。他強調,政府應與社區一同工作,以「故事」向公眾講述疫苗的重要性,而非單方面以科學數據說服打針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