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 上升3倍 新藥助減風險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中風除了是香港第四位殺手外,亦是引致成人殘障的主要原因。中大一項研究發現因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整整3倍,主要影響沒有服用抗凝血藥病人,尤以老人家為多。而2011年新推出的抗凝血藥(NOAC)能更有效預防中風及減低抗凝血藥的副作用,惟過去常用的抗凝血藥只需約1元一天,而新藥則需要20至30元一天,價錢上升至少20倍。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講解心房顫動引致中風的情況。(盧翊銘攝)

中大是次研究針對由1999年至2014年間,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總共3,849名病人。研究發現65至72歲的長者是高危患者,最有機會因房顫引致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在過去15年間,增幅達3.7倍,比較超過80歲的3.5倍增幅還要高,而房顫病人服用抗凝血藥能有效減低70%的中風風險。

房顫病人中風風險每年增10%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指出心房顫動病人中風風險每年大幅增加10%,而因房顫引致的中風較其他原因嚴重,死亡率亦相對較高。研究中隨著醫護人員對房顫認知增加,已知有心房顫動的人數及新確診的房顫數字亦有上升趨勢。1999年因房顫導致缺血性中風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數只有84人,但按年增加,2014年已上升至321人,升幅接近4倍。

中大研究發現,因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整整3倍。(盧翊銘攝)
駱先生患有血壓高及心房顫動,曾中風,幸好在黃金6小時內完成手術。(盧翊銘攝)

新藥價錢貴二十倍 副作用大減

心房顫動病人過去會服用抗凝血藥華法林(Wafarin),但華法林副作用嚴重,有機會令病人出現內出血或腦出血情況,所以服用人數不多。但2011年面世的新抗凝血藥NOAC 有助病人減70%中風風險外,副作用只有輕微腸胃問題,減低出血風險。

過去任職廚師的駱先生,現年63歲,過去曾經接受通波仔手術,患有血壓高及心房顫動。今年6月做家務期間突然感頭暈,右半身不能動亦不能說話,出現缺血性中風,送到醫院後,有機會在黃金6小時內,經手術取出血栓。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解釋,駱先生可在黃金6小時內完成手術,對他身體影響不大,是十分幸運,強調應防患於未然,及早服抗凝血藥,減低中風風險。而駱先生出院後,長期服用新藥NOAC,健康情況良好,早前更到馬來西亞旅遊5天。

而梁慧康又指老人家十分擔心出現殘疾,中風正是成人殘疾的主因。當心房顫動病人心跳不規則,影響心臟內的血液循環,形成血塊,而血塊流到腦血管做有機會出現阻塞,很大機會令病人出現缺血性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