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適應期結束丨回收場街邊拾獲大批發泡膠餐盒:塞滿一架Van仔

撰文:任葆穎
出版:更新: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新法例的半年適應期完結,今日(22日)開始,向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以及膠飲管及餐具等會被檢控,銷售膠棉花棒等也同樣違法。

限期前夕,荃灣一間發泡膠回收場堆滿一疊又一疊發泡膠餐具和包裝盒,原來部份餐盒是非法傾倒的垃圾回收而來,「可能部份批發商或者餐廳不知道扔到哪裡,就選擇非法傾倒的方式處理⋯⋯」

負責人說,現時平均每日有兩至三宗涉及餐具批發商的回收查詢,但目前未見回收量增多,料批發商限期前仍在散貨。他指較少接獲餐廳查詢,「他們(餐廳)主要專注在業務......要再附加費用做回收,通常都不肯」,呼籲持份者不要「鬥氣」將塑膠產品棄於垃圾站,在「最後一擊」做好回收。

在荃灣一間發泡膠回收場,發泡膠堆積如山,有5至6名員工處理回收。(盧翊銘攝)

回收場負責人:可能批發商或餐廳不知道扔到哪裡

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贊助、位於荃灣的「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是一間已營運約9年的發泡膠回收工場。

走進回收工場,發泡膠箱堆積如山,塑膠味撲鼻。放於門口毗鄰的,是首階段管制法例下、禁止向顧客銷售和提供的發泡膠餐盒。適應期完結,也許以為這些發泡膠餐盒是由餐具批發商或餐廳自發性回收,但其實不然,項目總監李家銘表示,他們日前接獲市民通知,指有人在村口非法傾倒垃圾,於是自行到場收集發泡膠,回收量幾近「塞滿一架Van仔」,「可能部份批發商或者餐廳不知道扔到哪裡,就選擇非法傾倒的方式處理。」

項目總監李家銘呼籲,餐廳不要「鬥氣」將塑膠產品棄於垃圾站。(盧翊銘攝)
+6

垃圾徵費暫緩後回收量跌 未追回疫情前水平

李家銘表示,政府宣布公布「走塑」措施後,工場的回收產量急升約40%,但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後,整體回收量卻下跌,「我們都覺得很奇怪......公布實施垃圾徵費時,好多人恐慌性棄置,將倉底貨防護包裝、電子產品包裝之類,送到我們的工場處理,但擱置徵費後,就突然間靜了。」

工場門口設置塑膠收集站,訪問期間,有市民疏疏落落地來把可回收物送到來。李說,曾經不少市民等持份者熱衷回收,但礙於疫情和經濟不景,回收量明顯下跌,現未能追回疫情前水平,「市場差到(街市舖頭)扔菜箱個量都少咗。」據官方數字,每日仍有80至90噸發泡膠送到堆填區。

適應期完結前 查詢交回收查詢增加

半年適應期完結,近日回收量可有上升?李稱,暫時未見回收量增多,料批發商近期仍在散貨,但有關查詢正在增加,平均每日有兩至三宗查詢。不過,他指較少接獲餐廳查詢回收事宜,「他們主要專注在業務......要再附加費用做回收,通常都不肯」,但他亦不排除餐廳會把禁用塑膠用品放到就近的綠在區區回收。

回收廠表示,日前接獲市民通知,指有人在村口非法傾倒垃圾,於是廠方自行到場收集發泡膠,回收量幾近「塞滿一架Van仔」。(盧翊銘攝)

發泡膠回收工序繁複  可轉化為再生用料

處理發泡膠回收的工序看似簡單,卻又繁複。李解釋,發泡膠外層的膠紙被撕開後,才可放到熱溶機處理,溶化成「麵粉糰」後,再製成一個個磚模,待轉交至下游的廠商作進一步處理。回收場內擠滿的發泡膠和塑膠,堆疊起來比人還要高,卻原來僅由約5至6名員工處理,且在沒有空調的環境下進行,幾乎人人額頭都掛著一滴滴汗珠。

經回收處理的發泡膠分為三個等級:純白、無污染的發泡膠料屬最高等級(A Grade),有污跡及雜質的屬次一等(B Grade),雜色及黑色則屬最低級(C Grade)。李說,大部分發泡膠轉化為再生用料後,可用作建材產品如保溫板、隔音板等,亦可用作電器外殼,如滑鼠、影印機等。

回收廠員工正將發泡膠放到熱溶機溶掉。(盧翊銘攝)
+8

回收廠籲餐廳勿「鬥氣」將塑膠棄於垃圾站

「我們都要爭氣,將可回收物料分流至回收。」適應期完結,李呼籲持份者不要「鬥氣」將塑膠產品棄於垃圾站,並在「最後一擊」回收。他指目前部分企業會將電子產品的包裝發泡膠,送到其回收站,他希望其他企業亦履行企業承諾,為生態出一分力。

首階段管制下,禁止出售發泡膠餐盒餐具、以及塑膠飲管、攪拌棒、膠叉、膠刀、膠匙、膠碟給消費者,亦禁止餐飲處所向堂食和外賣顧客提供這些用品。

至於手搖飲品常用的膠杯和膠蓋,以及塑膠食物容器,例如是透明膠飯盒,首階段只是禁止在餐廳向堂食顧客提供。到第二階段管制時會「全禁」,不准出售給消費者,外賣亦不准使用,不過政府尚未公布第二階段的實施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