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陳淑薇 問我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資深傳媒人陳淑薇自小關心環球大事,對周遭事物滿腹疑問,天生就是一個做新聞工作的人。從懂事以來,她就以電台作為了解世界的媒介,而電台她只聽商業電台,商業電台她只聽「商業一台」,結果落葉歸根,在商台新聞部工作了40年,位至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
人稱May姐的她,1977年入行,年前從商台退休後,至今仍在主持時事節目,歷年訪問過的官員商賈,不少在香港政經界舉足輕重。縱橫新聞界47年,作為大時代的見證人,她口中的香港時評,正正就是半部香港近代歷史。
半世紀與新聞結緣,她說新聞資訊的素養價值 ─ 準確、客觀、公正、思維正面,放諸做人處事,同樣適用。
今次轉換身份成為被訪問對象,問人換成答人,在很多條「問我」的回應裡,May姐細數她在廣播道上度過日出日落的心路,然後帶我們攀過獅子山、橫過維多利亞港,由下亞厘畢道說到金鐘添馬;她的新聞眼,關乎社會的歡呼聲、悲哭聲,她也一一數得很清楚。

廣播道

陳淑薇是商業一台長壽王牌時事節目《政經星期六》及《政好星期天》的主持人,訪問過的社會人士,多不勝數,其中包括時任政府官員、現任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今次角色互換,May姐在香港新聞博覽館接受擔任《駿步人生》客席主持的譚志源訪問,她指自己歷來的受訪機會,不多過五次。

陳淑薇1977年在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隨即加入商台新聞部當記者。1988年一度跑到電視台工作,但一年後回歸商台,從此落地生根,一直效力同一機構,直至2017年6月底退任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在該台工作達40年之久。她現任商台主席特別顧問,每周也主持兩個電台節目,分析時事議題。

過去接近半個世紀,May姐幾乎每天都在廣播道上來來往往。「廣播道好像自己的家,我每日如果不是去廣播道,就是回家。」原來,她與商台的聯繫、對新聞的熱情,始於孩童時代,彷彿生下來就是個傳媒人。「家中只聽商台,從小就聽。」那個年頭,收音機算是一般家庭的主要娛樂,但May姐偏愛新聞節目。「我是很鍾意新聞,自小就好鍾意。」

童年時期的陳淑薇。(由陳淑薇提供)
May姐1977年在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由陳淑薇提供)
2000年在哈爾濱旅行。(由陳淑薇提供)

兒時家中 閱四報紙

除了收音機,還有報紙。「我爸爸很喜歡看新聞,當時很少家庭會同時買四份報紙:華僑日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工商日報......新聞和副刊我都看。」經年累月的讀報、聽電台,這位傳媒小粉絲長大後,成功入讀浸會學院的傳理系,主修電台及電視新聞。

畢業後加入商台,全是因緣際會。「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冥冥中有安排。」May姐憶述,當時學院張貼了商台的一則招聘廣告,她一位同學看到,笑指既然May姐如此喜歡聽商台,應該申請加入成為一份子。然而,當時May姐正兼職替學生補習,收入穩定,於是婉拒。不過這位同學並未心息,還代May姐致電報名。

面試當日,陳淑薇形容是「一見即合」。「面試考我西班牙佛朗哥獨裁時代結束的前因後果,幸好我出門前看了星島日報的社評,剛好它就是評論相關時局。」商台隨即要求她翌日上班,坦率的她卻說:「我明天要去補習。」最後商台作出配合,讓她上午上班、放工後繼續去幫人補習。「不過一上班便很喜歡,很快便沒有再做補習,連放工都不想回家。」她愛新聞,情根早種。

初入行,足跡豈止在電台,還有士多和涼茶舖。「當年很多時要到士多、涼茶舖借電話向電台報料;試過需要拆開士多的電話,接駁電線,將聲帶傳送返去。」她笑言,為此每次都要在士多「光顧一支汽水」,以作補償。

做新聞堅持四原則

由借電話報料到今時今日一部手機即能採訪,然而時代轉變,做新聞的原則,在她心中,從未改變。「壓力並沒有分別、(做新聞)原則也沒有分別。」她堅持要「準確、客觀、公正、思維正面」,更認為這些原則放諸做人做事皆適用,「等於我們不能憑一面之詞就隨便批評別人。」

儘管歲月沒有動搖做新聞的心志,但畢竟度過了47個做新聞的年頭,May姐每天身處的廣播道,改變還真是不少。昔日有五大電視與電台進駐,風景熱鬧,道上也盡是熟悉的面孔,「還有幾間酒樓,大家都是常客,可以見到很多朋友、同學。」如今呢?廣播道只剩下兩大電台,「五台山」變成「兩台山」,工作人口因而大減,歲月如歌, 可仍在唱。

我爸爸很喜歡看新聞,當時很少家庭會同時買四份報紙:華僑日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工商日報......新聞和副刊我都看。

難忘突擊訪問錢其琛

回首過去,May姐追訪過的人物,最深刻一次,要數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大約是93、94年,那次並不是正式訪問。」當時香港特區仍未成立,內地官員希望與本港傳媒多作溝通。她和商台另外兩名管理層,應邀到北京與錢其琛會面。

面對如此重要人物,May姐坦言也有點緊張,但總理的禮貌和仁慈令她意想不到。也許是總理的親民,令May姐也變得大膽,坦白向他訴說港人的擔憂;當時帶著錄音機和咪牌的她更打鐵趁熱,以商台台慶即將到臨為由,即場邀請錢副總理接受訪問。

May姐出其不意的要求,在場人士無不愕然。上司悄悄問她是否「打茅波」,連「帶團」的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也站起來說:「事前沒有說過要做訪問吧。」May姐憶述,當時自己完全沒有直視上司和張副社長,「雙眼只凝視錢副總理」,對準目標,不斷問:「總理,好不好?」明言只問五條問題。

面對突如其來的訪問要求,她指錢其琛當時先是「呆一呆」,其後或許是被她的誠意和膽量打動,還是應允了,說「既然都來了。」這個難忘經歷,印證一個訪問的成功,除了準備功夫,臨場發揮也是關鍵。

47年的傳媒生涯, May姐尚未言倦,對本港時局、民生,她仍有話說,向政府當局進言,認為市民大眾最需要是安居樂業,這當中涉及衣食住行的生活智慧。「衣,不需要名牌,最重要是乾淨;食,可以便宜,但要有營養;住,是最大問題,引用國家主席所說:樓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行,交通費很貴,公共機構需要想一想(辦法)。」

新聞博覽館向學生傳承新聞資訊的素養價值。(由陳淑薇提供)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參觀新聞博覽館。(由陳淑薇提供)
陳淑薇接受《駿步人生》客席主持譚志源的訪問。(由陳淑薇提供)

街市變博物館

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的香港新聞博覽館,開張近六年,促成這件美事的,陳淑薇是關鍵人物之一。現任香港新聞博覽館副主席的她,感謝一群「星光熠熠」的義工團隊,還有香港賽馬會的大力支持,令想像成真。

這座兩層高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毗鄰有宗教場所、學校、會所,氛圍一致;無法想像,它的前身是一座街市,成功活化後,成為全亞洲首個新聞博覽館。

「是2018年12月5日開幕的!」May姐對這「兒子」的出生日期記得很清楚,但「懷胎」豈止十個月,而是用上三倍時間去籌備,還要「過五關、斬六將」。

當時是2006年,香港新聞教育基金正式註冊,不時帶隊到歐美及內地,了解不同地方的新聞事業發展。現任新聞教育基金執委會主席的May姐憶述,2007年教育基金帶團到美國訪問,「在華盛頓看到一個新聞博覽館,大樓很大、有很多層,講述新聞事業發展、理念、如何培訓從業員、辦學校新聞教育等。回港後,大家都說,香港沒有、亞洲也沒有,我們可否成立(新聞博覽館)?」大家當時覺得不易為,因為需要很多資金,也需要場地。

設新聞博覽館 亞洲首個

正值當時社會討論西九文化區,便想到與政府討論騰出一些地方讓他們建館。「我們一班董事,很多人,就像一隊兵,獲得當時的財政司司長、現任西九文化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接見。」她引述當時唐盛讚新聞博覽館「構思非常好」,惟西九文化區本身項目太多,加上有不少規條限制、程序又繁複,「有排都做唔到」,建議透過活化建築計劃尋找適合的地點投標籌建。

直至活化計劃第三期,遇上「必列者士街2號」。「當時是一個室內街市,周邊很多印刷廠,過往附近有很多報館,例如華僑日報、紅綠日報、南華早報,覺得氛圍很適合。」

但這個街市吸引了來自十多組人士的爭奪。May姐感激得到很多人的幫忙,包括來自大學的歷史系、歷史博物館、市建局,以及測量建築界和新聞界的前輩和朋友。她特別指出,曾任新聞處處長、時任馬會主席陳祖澤,甚至願意義務襄助。陳祖澤目前是香港新聞博覽館主席。

最終在這個「星光熠熠」團隊的助力下,完成了標書,但還得「過三關」。「入標後,要去面試,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有很多委員,(我們)好似去考試般。」她憶述當時被問及,例如「你們是新聞人,不懂經營,要自負盈虧,你們如何做?」幸好團隊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專才,「(我們)將所有人都搬出來,大家都踴躍發言。」最終如願獲批。

衣,不需要名牌,最重要是乾淨;食,可以便宜,但要有營養;住,是最大問題,引用國家主席所說:樓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行,交通費很貴,公共機構需要想一想。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新聞博覽館的教育工作。
陳淑薇感激很多人的幫忙,新聞博覽館才得以面世。

「非常感謝賽馬會支持」

投標成功,再要闖過立法會一關,因為活化建築經費是由政府承擔,要立法會審批。「我們採訪立法會可謂不少,但到立法會被質詢倒沒試過。(被質問)如何經營、政府的撥款足夠與否等。」

由於新聞博覽館是免費入場,因此還要面對長期營運的問題,陳淑薇特別感激香港賽馬會的合作與支持。「最大的支持者是香港賽馬會,每年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我們。」當然有關支持需要館方達到一定指標,包括確保每年的參觀人數、展覽數量,以及進行資訊素養公眾教育等。她補充,三年疫情期間,博覽館經常閉館,期間得到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例如資助博覽館舉行線上研討會和講座,讓我們在疫情期間仍可為公眾提供服務,「真的非常感謝!」

事實上,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在博覽館的籌組初期,已撥款支持相關的預備工作,包括籌組辦公室和團隊,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展品等;並在開館後支持推行中學生傳媒教育計劃及籌辦資訊素養公眾教育計劃,引導學生全方位思考和增加他們對新聞傳播行業的認知。

我最鍾意煮飯

40多年的傳媒生涯,日以繼夜的衝線,問她新聞以外可有其他興趣時,陳淑薇秒回:「我最鍾意煮飯!」

May姐接著細數自家的拿手菜式:「我鍾意煮豉汁蒸大鱔、粉絲蝦煲、粉絲蟹煲、蓮藕炆腩肉、鹵水牛𦟌......」除了小菜,也擅長煲湯,粉葛鯪魚、花膠竹絲雞、准山茨實豬展、大白菜冬菇等,都是她的家常出品。

面對每日瞬息萬變的時局,May姐自言「我份人都幾沉重。」幸運在烹飪中找到樂趣,認為最開心是有人讚賞廚藝,「很多同事都食過我煮的菜。我會不斷問人好不好食,有人讚就很開心。」

小菜煲湯 最緊要有人讚

縱然煮得一手好菜,但作為母親,她自覺未稱職,指過往工作太忙,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多,女兒小時只能堅持每天送她上學,如今女兒長大成人,在大學執教,May姐想起,似乎仍感歉然。

至於其他興趣,除了看新聞,她年輕時最喜歡打羽毛球,但「離開校園後已沒有再拿起球拍」,現在較多在寓所附近步行,「我家在山上,飯後會在家附近步行,算是散步,也算是行山。」

新聞事業,仍未劃上句號,問她正式退休時有沒有目標在其他領域再作追求?「我想看很多書,對國際局勢、歷史很有興趣,例如以巴局勢,以往那裡是怎樣的。」May姐就是May姐,離不開新聞。

馬會《駿步人生》刊物:http://bit.ly/3HbmwR0

*資料提供 : 馬會刊物 《駿步人生》

hotline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