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蜆旺季】港產蜆類何其多 環團:掘蜆破壞潮間帶 非生態旅遊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香港各區可以摸到不同類型貝類海產。(《香港01》製圖)
潮退後,水口驟見天空之鏡的美景。對原居民而言,這片海灣是世代相處與共的自然寶藏,陳鳳明就坦言太多人挖蜆,或影響生態。(黃偉民攝)
(黃偉民、梁融軒攝)

香港的蜆,原來有很多種。每年暑假,不少家長都會帶同子女親近大自然,屯門小欖沙灘、下白泥、烏溪沙海星灣,以及大嶼山水口、東涌灣等湧現摸蜆人潮。為了收集介貝類樣本檢測重金屬含量,記者到過小欖沙灘、水口及東涌灣視察,分別在小欖沙灘取得小量沙白、沙蜆;在水口取得三角蜆、沙白及沙螺;在東涌灣獲得沙蜆及紅樹蜆(俗稱馬蹄蛤)。

香港常見沙蜆、沙白

蜆屬於水生軟體動物,種類繁多,包括蜆屬、紅樹蜆屬、花蜆屬、大蜆屬等。香港水域較常見沙蜆及沙白,平時餐廳吃到的豉椒炒蜆、蜆肉湯主要就是這兩種。

據記者觀察,沙蜆花紋、顏色深淺不一,體形較小較圓,外殼可見呈放射性直線的淺坑紋,多以豉椒炒。沙白體積較大,外殼較厚、顏色有深有淺,且有環狀暗紋,多清蒸及清酒煮。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表示,即使是俗稱沙蜆也會是幾個種類的混稱,有些蜆的俗稱或已失傳。他指可以觀察蜆的形態,例如形狀、厚薄、接口構造、花紋、條紋密度粗幼等去分類,甚至檢驗基因辨別種類。

鄭睦奇。(資料圖片)

鄭睦奇:遊人踩死潮間帶生物

就摸蜆對生態的影響,綠色力量科學及資源護理總監鄭睦奇坦言:「人多拎得多,到一個極限就恢復唔到,蝴蝶灣以前摸螄蚶,宜家聽唔到有人去呢度摸螄蚶。」他指退潮時,很多生物在潮間帶活動,遊人或會踩死牠們。他強調摸蜆並非生態旅遊,因生態旅遊的首要條件是保育環境及生態,摸蜆明顯已破壞生態,政府也沒有擔起監管的角色。

環團:大小通吃影響貝類繁殖

WWF香港分會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亦指,若市民大小通吃,會影響貝類的繁殖,呼籲市民放生太小的蜆。她表示,一般市民不懂技巧,泥灘被亂翻,令一些生物曝露在外,隨時淪為獵食者目標,甚或被曬死。水質方面,她指要視乎水流、季節、環境,但提醒市民蜆屬於濾食性動物,含有微生物、重金屬、有機物,宜適量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