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教授推動社會創新 貼地科研惠澤社群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學術研究「離地」,無法在本地社會發酵。事實上,香港中文大學一直努力實現大學和社會間的知識轉移,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的教授們更身體力行,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方案與社企,在「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的支持下,為廣大患者帶來福祉。
攝影:陳葦慈

粵語測試及早發現兒童語言發展問題

李月裳教授為中大言語治療科的「創科開荒者」,她堅信大學科研不應停留在象牙塔,而需轉化為能夠實際幫助社會的工具。她自2011年起屢獲批KPF,分別於2012及2016年開發出測試聽覺感知的「香港粵語聲調辨識測驗」和「香港粵語口語雙字詞辨識測驗」,並於2022年發佈「香港粵語能力測試(學前版)」,以便更早地發現兒童的語言發展問題。

李月裳教授為中大言語治療科的「創科開荒者」,堅信大學科研不應停留在象牙塔,而需轉化為能夠實際幫助社會的工具。

李教授其後更於「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支持下成立「語聲社企」,支援言語治療師與聽力學家等專業人士的持續發展。語聲社企行政總裁暨聯合創辦人余成補充,知識轉移可締造社會效益,同時讓學者與社會有更緊密的聯繫,打造雙贏局面。

語聲社企行政總裁暨聯合創辦人余成指,知識轉移為學者與社會打造雙贏局面。

公眾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對精緻軟餐的認知度

軟餐成為近年流行處理吞嚥問題的方法,方思行教授發現,精緻軟餐以像真外觀為賣點,惟長者服務業對其好處與限制的了解不足,促使他展開KPF項目「軟餐好啱食?」,以公眾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對精緻軟餐的認知,確保軟餐能夠滿足真正需要的社群,繼而令公共資源更妥善地分配。「KPF令團隊能更有系統地舉辦教育活動,大大增強項目的影響力。」

方思行教授的KPF項目「軟餐好啱食?」,以公眾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對精緻軟餐的認知。

聲線篩查平台有助及早識別教師聲線障礙

聲線障礙是教師的主要職業病,羅家東教授指,要減低患上聲線障礙的機會,關鍵在於及早識別。有見及此,羅教授於2022年在KPF支持下建立了一個聲線篩查平台,幫助教師有效監測和維護聲線健康。他認為,學術界尤其是醫學領域,應進行更多貼近實際應用的研究,並提倡跨學科合作,透過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共同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

羅家東教授在KPF支持下建立了一個聲線篩查平台,幫助教師有效監測和維護聲線健康。

網上學習平台促進種族共融

香港匯聚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士,為促進種族共融,Valerie PEREIRA教授於2022年開展KPF項目「針對詞彙獲得的多語言數碼資源:保持學習家庭的主要語言,同時促進學習香港粵語為附加語言」。此網上學習平台為不同種族的兒童提供免費詞彙學習資源,其中包含260個詞彙,涵蓋六種語言:粵語、英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和印度語呈現,以縮窄不同種族的兒童跟本地兒童的粵語水平的差距,同時保留自己的家庭主要語言。她提及到,學習平台能成功面世有賴KPF的支援,使團隊能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解決圖像設計與網站設計等難題。

Valerie PEREIRA教授於KPF的支援下,為本地少數族裔打造網上學習平台,促進種族共融。

普及聽力保健知識與復康訓練

許多長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聽力損失,或是不願承認患有聽力問題,不及早正視問題不只影響溝通,更有機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伍凱怡教授分別以「通過聽力篩查平台識別早期老年聽力損失」與「為聽力困難人士設計的溝通復康計劃」兩個KPF項目,向公眾普及聽力保健知識與復康訓練。「KPF提供的資金支援,使團隊能夠動員必要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社區資源,以舉辦公眾活動並接觸社區中的長者。」

伍凱怡教授(左)與張慧子醫生(右)關注長者聽力及前庭系統健康,分別就此展開KPF項目。

提高社會對平衡系統的認知

長者跌倒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而平衡功能障礙是導致其跌倒的主因之一。然而,公眾對此認識不足,未能及早識別及治療。張慧子醫生期望透過KPF項目「長者平衡系統的教育、篩檢及康復」,提高社會對這問題的認識,糾正錯誤觀念。她認為,學者在社會創新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有責任填補知識上的缺口,透過提供專業知識和研究基礎,並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共同推動創新,以提高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的教授們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方案與社企,在「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的支持下,為廣大患者帶來福祉。

KPF現正接受2024-25年度的申請!

KPF旨在支持由中大教研人員策動的社會創新項目。成功申請可獲得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的支援,並得到最高港幣400,000元的資助,為期兩年,絕對是將研究、創新理念轉化為有影響力的社區項目計劃的好機會。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