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副校長陳偉儀:不斷推進對接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創新合作
「海外的人才對地緣政治形勢感到無奈。他們對回國發展既充滿期待卻又心存忐忑,不明朗因素之下,使得他們不願輕易放棄當前的工作機會。」香港中文大學策略發展副校長陳偉儀希望政府給予大學更多的資助與支持,協助營造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條件,唯有良好的客觀條件才能更好地吸納和培養人才。
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與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策略發展)陳偉儀共同就香港中文大學在大灣區發展規劃、國內外其他合作專案以及香港人才引進、「一帶一路」等展開討論。《香港01》獲授權轉載有關內容,全文如下:
問:香港中文大學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許多發展項目,請你介绍一下。
答:自2000年初以來,香港中文大學主動在大灣區發展了一系列項目,包括2006年2月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立了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於2007年5月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2009年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2014年正式啟用;2019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2020年新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以及一批與大灣區不同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成立的多個聯合研究中心。
我們早於2006年與中科院在深圳共建的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發展得很不錯。港中大在其中的參與度很高,我們的教授不僅參與的研究工作,很多時候還主導研究院一些項目的研究和推進,甚至深入到了管理層面。譬如我們的一位副校長就是研究所理事會的成員。SIAT主要面向智慧健康與製造系統的應用需求,針對醫療、康復與智慧型機器人等五大培養方向開展創新研究,致力於培養適應科技智慧化發展的高層次人才。
目前已初步打造了科技、人才、產業一體的「創新體系」,由八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先進計算與數位元元工程研究所、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先進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碳中和技術研究所籌組成,牽頭組建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創新中心、79個省市創新載體。有這樣的成績我們感到很高興!
2007年,港中大再次獲深圳市政府支持,於2007年5月在深圳南山區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大深研院),目標是發展成為港中大在內地的一流產學研平台,把港中大的科研、教學資源和成果應用於實踐,為深港科技融合、人才培養作出貢獻。2018年,中大深研院更設立眾創中心,為給港中大的學生、教授及校友提供在深圳創新創業的平台,至今培育了一批創科公司甚至個別成長為「獨角獸」科技企業。除了在深圳南山區的研究院,我們在深圳福田區(及現在的河套深圳園區)也建立了福田研究院,作為另外一個技術轉化和科研平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港中深)於2014年正式成立,是第一家香港高校在內地成立的高校。辦學短短十年,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港中深」目前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0多名學生,設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資料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六個學院以及一個研究生院。另外,港中大還和「港中深」一起,在深圳前海先後建立了兩所極具影響力的研究院,分別是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和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為推動學術研究、科技創新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
我們在廣州、東莞和佛山也都有合作項目。我們和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再生醫學省實驗室)於2019年共建了「中大—再生醫學省實驗室再生醫學高等研究院」,藉此共同成立一支在幹細胞及再生醫學領域擁有一流專業知識的科研團隊。在東莞市,我們與正籌建中的大灣區大學合作,支持該校理學院建設,正共建大灣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先進材料與綠色能源研究院。該研究院將作為大灣區大學二級機構,由兩校共同管理。我們還在佛山創立了創新中心,推動當地創科產業發展。
問:在大灣區之外,香港中文大學是否有與其他內地的單位展開合作?
答:在大灣區之外,我們也同樣重視於內地高校和科研團隊的合作。香港中文大學的2025策略計劃及內地發展策略,明確要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加強在內地的發展動力,融入內地經濟、教育及科技日益發展的進程。香港中文大學於2023年6月2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前門東路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北京中心,並與國家(中關村)火炬創科學院及HICOOL商學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北京中心作為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發展的重點部署,除了支持京津冀建設,還致力促進創新型和專業人才的培養,科研創新合作及學術交流,構築政府、企業、校友的溝通橋樑,實現互利共贏。
同年8月28日,我們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這個中心位於楊浦區。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拓展與內地重點城市的創科合作,有機會的話,會搭建更多的人才培養平台。
問:香港中文大學是否在內地的中西部有合作項目?
答:未來我們可能會把在西部的研究中心放在中西部重鎮重慶市。今年6月,重慶的金鳳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已經在香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這個實驗室的主任是著名科學家卞修武院士,他是第三軍醫大學的教授。雙方會聚焦病理生物、幹細胞再生醫學等領域,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科技聯合攻關、青年學者聯合培養、科技人文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並且共建生命健康科學中心。
問:香港中文大學如何回應「一帶一路」建設和助力傳統醫學發展?
答:我們認為西部的寧夏自治區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當地盛產各種傳統醫藥的藥材,寧夏醫科大學更有特色的「回醫」(回族醫藥)專業。為此,我們於2023年11月在香港成立了「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並舉辦校長論壇。
這個聯盟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和寧夏醫科大學共同倡議,聯盟的創始成員單位包括 20 所省級中醫藥大學及院校,以及12間中醫藥界知名企業。成立典禮和校長論壇有20餘位中醫大學的校長來香港參加。會議不僅有中國的高校和學者參加,也有不少外國學者的加入,大都是來自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成員,有馬來西亞、泰國、斯里蘭卡等,也有來自南非和加拿大的學者來到現場。該聯盟為中醫藥產品和服務走向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搭建了橋梁。我們希望通過聯盟的資源整合和協調推動,能夠促進中醫藥企業與海外市場的對接,提高中醫藥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瞭解和接受中醫藥,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和國際化合作。
問:你認為我國目前在人才引進計劃中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答: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國際人才招聘和國際學術交流對大學發展至關重要。在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方面,我們目前受到了地緣政治的影響。海外的人才對地緣政治形勢感到無奈。他們對回國發展既充滿期待卻又心存忐忑,不明朗因素之下,使得他們不願輕易放棄當前的工作機會。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應當給予大學更多的資助與支持,協助營造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條件,唯有良好的客觀條件才能更好地吸納和培養人才。此外,我們還應該創建更優越的創業環境,以吸引人才和更多的「獨角獸」科技企業。
未來,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將繼續與各高校協作,為香港、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全國的人才和教育發展服務;為提升香港教育的「金字招牌」、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教育樞紐以及國際人才高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