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建魚類過敏階梯系統 助過敏者進食魚類 近三成能吃三文魚

撰文:黎婉婷
出版:更新:

魚類過敏是常見的食物過敏,患者一般在兩至三歲時開始出現過敏反應,包括輕微皮膚徵狀以至過敏性休克,當中許多人傾向戒吃所有魚類。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40%患者不會對特定魚類過敏,有接近30%患者能進食三文魚。

中大根據不同魚類所含的致敏源,小清蛋白水平和患者相對的耐受性,建立了一套「魚類過敏階梯」系統,讓專家可參照系統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治,包括度身訂造可以進食的魚類清單,令患者可以補充魚類營養。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40%魚過敏患者不會對特定魚類過敏,有接近30%患者能進食三文魚。(黎婉婷攝)

傳統過敏測試準確度低 患者誤以為對所有海鮮過敏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稱,傳統過敏測試(皮刺測試及血液過敏測試)的準確度低,假陽性高達80%,因此患者會被建議完全戒食魚,令他們誤以為對所有海鮮過敏,而魚類含有蛋白質和 Omega3等營養,不必要地戒口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

40% 患者不會對特定魚類過敏 有接近30%患者能進食三文魚

中大醫學院過敏症團隊招募了249名魚過敏兒童患者,平均年齡為4.2 歲,團隊為參加者進行皮刺測試、量度血液中對多種魚類的特異性IgE濃度(一 種與過敏相關的抗體),並收集病歷記錄。結果發現,40%的參與者對至少一種魚類有耐受性,淡水魚如鰂魚、鯰魚和鯇魚的致敏度最高,最低致敏度的則是鱈魚、大比目魚、三文魚和吞拿魚,接近30%患者能進食三文魚。

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可為過敏科專家提供參考。(黎婉婷攝)

「魚類過敏階梯」可助專家作更準確判斷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稱,建立「魚類過敏階梯」系統可為過敏科專家提供參考,當他們透過口服激發測試診斷病人是否魚過敏時,能夠先從致敏度較低的魚類開始,將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減至最低,有利專家為魚過敏兒童作更準確的診斷,助他們重新進食小清蛋白水平低的魚類。

王太表示,女兒屬其中一個魚過敏患者,得悉原來魚類所含的小清蛋白水平不同,並非會對所有魚類都過敏,故透過口服激發測試診斷,後發現原來女兒是可以進食三文魚,為結果感到高興。

王太表示,女兒屬其中一個魚過敏患者,得悉原來魚類所含的小清蛋白水平不同,並非會對所有魚類都過敏。(黎婉婷攝)

患者多全戒吃蝦、蟹等海鮮 研究證部分患者並無過敏

此外,是次研究發現,接近半數參加者因認為蝦、蟹、蜆和帶子等甲殼類或貝類與魚類同屬海鮮,誤以為同樣需要一刀切戒口不吃,但因其與魚類的致敏源不同,故其實當中三分之一參加者並沒有對這些甲殼類或貝類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