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國放魚日|「放流」1.8萬條幼魚 望維持香港水域生態平衡

撰文:黃梓霖
出版:更新:

漁農自然護理署聯同佛教團體,今日(6日)響應「全國放魚日」,下午於大埔魚類批發市場舉行增殖「放流」活動,首次讓公眾參與,共放流1.8萬條幼魚到印洲塘海岸公園,放流前已適應香港水域環境,之後會持續觀察。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表示,「放流」與「放生」不同,前者是先專門培育幼魚,其後在專家的監管下放回適合的海洋環境,藉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生生不息,後者屬佛教精神在於慈悲護生,若使用不正確方式,導致動物受苦、生態受破壞,則違背「放生」原意。

+10

漁護署聯同佛教團體響應「全國放魚日」,舉行首個讓公眾參與的增殖放流活動,期望能提高公眾對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意識,宗教、環保、漁民及學生團體亦在場參與。此活動共放流1.8萬條幼魚到印洲塘海岸公園,品種包括紅斑、石蚌及黑鱲,幼魚皆由廣東省內的孵化場供應,放流前已適應香港水域環境,在放流後亦會持續觀察。

「放流」與「放生」理論上有別

寬運法師表示,「放流」是先專門培育幼魚,其後在專家的監管下放回適合的海洋環境,藉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達致生生不息。至於「放生」則屬佛教,其基本精神在於慈悲護生、尊重生命及眾生平等。寬運法師補充佛教的「放生」需要兼備慈悲與智慧,若使用不正確的方式,導致動物受苦、生態受破壞,則違背「放生」原意。

寬運法師強調不論「放流」或「放流」皆兼備護生的目的和意義,因此凡是用正確及智慧的方式進行,自己定會支持,亦不存在誰取代誰。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最表示,希望每年能舉辦至少一次增殖放流活動,藉此提高公眾保育海洋資源及環境的意識,減少對社會不必要的殺生,令社會得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