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精神虐待75歲母 社工動機式面談與長者「尋寶物」改善問題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一般人對於「虐老」一詞,或會先想像到身體虐待,事實上也包括精神虐待、疏忽照顧及侵吞財產等。75歲Flora(化名)與40歲的女兒長期有爭執,「佢係主任,返工佢就head(領導)住嗰班人,返嚟都要我一定要聽佢命令。」令她因為想避開爭執而選擇在假日外出,有損家庭關係。

透過「耆盼.樂活」計劃,Flora得悉此行為被介定為「虐老」中的精神虐待,有意解決問題的她,在數次與社工「動機式面談」後,終改善與女兒的關係,Flora亦認為自己變得更開朗,「樣樣睇開啲,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計劃社工杜彥霆說:「長者本身有好多好正嘅嘢,但好似收咗喺個籠底度,畀太多雜物封住咗擺埋咗。」他的工作就是在「動機式面談」中與長者一同「搵返呢件寶物出嚟」並改善問題。

包括精神虐待 理大推計劃找隱藏虐老個案 以問卷篩查

提到「虐老」一詞,大家或會先想像到身體虐待,而事實上「虐老」亦包括精神虐待、疏忽照顧、侵吞財產及性侵犯等。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於2021年發起「耆盼.樂活」計劃,為支援受虐長者、預防虐老及推動社會關注虐老問題,原定計劃為期4年至2025年,現將會延長至2027年。

計劃會透過培訓社工,在探訪及社區活動尋找已知或隱藏虐老個案。負責「耆盼.樂活」計劃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哲學博士研究生及註冊社工杜彥霆解釋指,他們會先接觸社福機構,在不同地區中心或鄰舍中心等進行一個16題的問卷篩查,以判別該長者的被虐風險。如偵測到有被虐風險,則會邀約長者,在其同意的前題下進行一對一、4至8次、半小時至一小時,為期兩至三個月的面談。

由於長者對「虐老」定義模糊,故問卷會以「確切行為」作提問,如是否有人責罵你、是否有磨擦、會否有家人阻止你取一些物件等,令長者更易理解。

計劃社工、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哲學博士研究生杜彥霆指,他們會先接觸社福機構,在不同地區中心或鄰舍中心等進行一個16題的問卷篩查,以判別該長者的被虐風險。(余月明攝)

75歲Flora受女兒精神虐待:一定要我聽佢命令

透過計劃中的問卷篩查,杜彥霆認識到75歲的Flora(化名),得悉她日常與女兒較多爭執,被介定為長期的精神虐待。Flora提到,她在女兒6歲時與丈夫離婚,一直獨力照顧女兒。她提到,女兒性格較為自我,在公司任主任一職,「返工佢就head(領導)住嗰班人,返嚟都要我一定要聽佢命令。」

一次與女兒去韓國旅行時,女兒要求Flora為她拍照,指女兒認為去旅行就是為了拍照,「影得唔靚就唔收貨。」當時女兒因為不滿照片就發脾氣,大聲責罵Flora令周邊的人都聽到,「發脾氣就好大聲,理得你天下咩人都好。」女兒又跑走離開,要Flora追上。及後女兒就想為Flora拍照,並要求她要笑,惟當刻Flora剛被女兒責罵完根本笑不出。

曾經因女兒而獨自哭泣:呢個事實改變唔到

Flora又指,女兒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曾向女兒說「你應該尊重下人,人哋就尊重返你」,惟她聽完就算。她表示,女兒曾言上班較為輕鬆,相信並不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她脾氣暴躁。Flora表示曾經因為女兒而獨自哭泣,但事後感到很無謂,「呢個係事實改變唔到,嬲又要做人唔嬲又要做人,不如開開心心做人。」而女兒事後亦會道歉。

她認為,因女兒約在10年前有情傷,令其性格大變,女兒當時有感「全部人都係衰人」、「對人咁好咩都得唔到,仲會俾人害。」在認識計劃社工杜彥霆後,Flora樂意接受面談,「我從來未諗過唔接受人幫助,反而想同人研究點樣可以解決、點樣同人相處。」

社工指精神虐待不只影響身心 亦影響社交

杜彥霆補充指,Flora女兒情緒大起大落會一并影響她的情緒,她亦會為了避免長時間與女兒相處而在假日外出參加不同活動,因而影響家庭關係。他指在其他個案中,若未如Flora一樣活躍的長者,同一情況下或會選擇「匿埋喺房」,對身心健康亦不太理想。

「點解話精神虐待都係一個需要正視、需要關注嘅一個情況,係因為唔單只係嗰一下聽到唔開心,或者可能講會有啲抑鬱或者焦慮,而係生活習慣,同人相處嘅機會都受到影響。」他指,有時被虐長者與他人的對談中若提到家人,會「唔知點答個話題」,因而中斷整個與他人社交的機會,甚至不去老人中心以避開相關話題。

在Flora的個案中,一般都是因為小事而大鬧,杜彥霆表示,計劃中Flora意識到兩人性格有所不同,如做事較女兒有效率、比女兒更顧面子等時,明白一切要慢慢消化,「有啲位唔需要再爭執落去。」而在Flora改變想法後,亦令女兒有些改變,在面對爭執時會更為放鬆,不會再執意討論事件應如何發生,「與其大脾氣、好着緊好在意去搵共識,都可以有一種和而不同。」二人終因互相理解,令溝通上包容度更大,爭執頻率減少。

杜彥霆稱,「與其大脾氣、好著緊好在意去搵共識,都可以有一種和而不同。」(余月明攝)

「動機式面談」中在長者身上「搵返寶物出嚟」

「耆盼.樂活」計劃中,社工會與長者進行「動機式面談」,當中會先訂立一個小目標,而在Flora的個案中就是以「和女兒和諧共處」為目標。杜彥霆說:「長者本身有好多好正嘅嘢,但好似收咗喺個籠底度,畀太多雜物封住咗擺埋咗。」而他的工作就是與長者一同「搵返呢件寶物出嚟」,例如Flora以前曾任主管一職,面對下屬爭執時都會做一位「和事佬」的角色成功解決問題,故可用此方式套用在女兒身上,「唔係我教佢任何嘢,而係嗰樣嘢本身喺佢自己到。」

杜彥霆表示,社工不會強加自己價值觀予長者身上,而是跟隨長者的價值觀與其建立關係,又指有些長者不想家醜外傳,而社工一角不是其熟悉的人,正好可以聆聽長者並一同解決問題,當中已是很大的信任。

Flora參加計劃後獲得開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Flora笑言,感覺到參與計劃後自己變得不同,「開解咗我對人與人(如何)接觸,同點樣溝通,唔會咁多爭執嘅問題。」又認為自己變得更開朗,稱「樣樣睇開啲,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事後亦曾與女兒外出。

杜彥霆表示,問題雖然非完全解決,但長者明白事件「唔擺上心」,自身精神及身心健康有改善時,「防禦力」就會更強,因而令受虐影響有所減低。

Flora笑言,感覺到參與計劃後自己變得不同,又認為自己變得更開朗。(余月明攝)

另一個案婦人常被兒子打 參加計劃後學曉要避走

杜彥霆提及另一虐老例子,指一名60多歲婦人與兒子在一個較細的單位居住,空間較為擠擁,加上兒子情緒暴躁,「會一下一下打落(長者)個頭到,打到阿婆眼前一黑。」故社工進行危機介入,令長者意識情況不能繼續、會危害性命。他指當時該名婦人認為自己仍有照顧兒子的責任,惟漠視自身安全,認為兒子的行為是理所當然。

在此計劃中,該婦人得悉保護自己相當重要,明白被兒子打並非理所當然。而在社工介入下亦會為長者準備「走佬袋」,當有何情況就可離家求助,杜指該婦人最大的進步是懂得避開、亦明白與兒子同住不是辦法,意識到兒子情緒高漲時想「郁手」就會離家,更曾返大陸避風頭。

社工:若未能共處宜盡快尋社會服務協助

杜彥霆表示,在接觸個案中有不少人會與長者跟「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申請公屋,惟在申請時未有考慮與長者的關係及生活模式,他建議若未能共處時宜盡快尋找社會服務協助,如遇到精神健康問題可以到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甚至到精神科求助正視問題;如有腦退化情況,照顧者亦有一定壓力,而一些地區中心或鄰舍中心都會有相關服務、認知障礙訓練等。

若希望透過「耆盼.樂活」計劃與社工面談,亦可WhatsApp 5110 5082/5110 5182或WeChat「polyuapss2022」,以及到其Facebook專頁了解更多。 服務對象為居於社區的60歲或以上人士及其家人,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