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設計有效兒童參與項目 應着重於價值、過程和環境三個方面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國際培幼會(香港)一項18個月追蹤性研究顯示,設計有效的兒童參與項目應着重於價值、過程和環境三個方面。項目的整體價值應以兒童為核心,並致力於增強社區凝聚力,採取以過程為導向的方法,強化以兒童為中心的實踐。研究亦指出促進兒童參與讓兒童在個人、群體及社區成長層面上都有所裨益。

國際培幼會寄望兒童參與能成為日常,不論社福機構、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成人都應該好好俯身聆聽孩子說話。(國際培幼會(香港)提供圖片)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國際培幼會(香港)委托臻善評估中心進行18個月追蹤性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對象為兒童參加者、專業合作者、成人協作者及合作夥伴同工。

研究員透過直接觀察、焦點小組訪談、深入訪問,總共65位受訪者數據,評估本地合作夥伴在實踐「兒童參與社區發展計劃」時的表現,總結項目的預期、非預期成果和社會影響 。這個本港首個追蹤性兒童參與監察與評估發表研究結果在剛過去周末研討會展示。

(左起)國際培幼會董事局主席梁賀琪、臻善評估中心創辦人及董事黃洪及培幼會總幹事蕭美娟日前發佈兒童參與監察與評估的研究結果。(國際培幼會(香港)提供圖片)

培幼會指出,根據研究,設計有效的兒童參與項目應着重於價值、過程和環境三個方面。項目的整體價值應以兒童為核心,並致力於增強社區凝聚力。在此過程中,兒童應意識到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參與程度,同時,參與體驗和過程本身比結果更為重要。項目設計應採取以過程為導向的方法,強化以兒童為中心的實踐。合作夥伴也應營造一個支持和包容的環境,讓每位參加者都感到被重視和接納,享受參與項目的樂趣。

研究亦指出促進兒童參與讓兒童在個人、群體及社區成長層面上都有所裨益。在個人成長方面,兒童參與者在積極討論並瞭解社區議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完成特定任務,自信心、自我表達和自主能力均有所增強;同時,討論和決策過程也培養了他們對項目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群體成長方面,透過小組討論,兒童參與者的人際關係有顯著的改善,除學會進行建設性討論,更能成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尊重他人意見,進而合力解決問題。

社區成長方面,兒童參加者通過社區探索深入瞭解其居住社區的文化和歷史,與不同社區持份者的交流,增強了他們對社區的聯繫感和歸屬感,從而激勵他們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成為發聲的小公民。

三名兒童參加者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等陪同下向公眾分享參與的四個計劃成果。(國際培幼會(香港)提供圖片)

培幼會將持續倡建政府設立有系統的渠道,讓兒童更廣泛地參與各區的地區發展,就對他們自身有重大影響的議題發表意見,並參與有關的決策過程。該會認為,兒童參與不只是一個機構項目,更代表一份尊重、相信和支持孩子的精神,不論社福機構、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成人都應該好好俯身聆聽孩子說話,尊重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