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中大建築學院推動鄉郊復育 以共創形式重新連繫城市與鄉郊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香港不只是一個繁華的城市,鄉郊蘊藏的驚喜更值得都市人一探。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鍾宏亮副教授指:「鄉郊雖然都是香港一部分,卻鮮為人知,要真正認識香港,不應只著眼於摩天大樓。」不少偏遠鄉村因居民搬出而荒廢,至今香港仍有約600條村落,保存了珍貴的生態文化資產。隨著近年流行的本地深度遊,將鄉村保育的議題進一步帶到公眾面前,以往人煙罕至的村落如鹽田梓、荔枝窩、水口等成為熱門生態教室,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探索香港鄉郊獨特的風景和文化。
攝影:陳葦慈、歐嘉樂

村民、學生以及義工 共創鄉郊復育

建築應以人為本,鄉郊復育不只為重塑鄉村建築和鄉郊景觀,更重要的是連結鄉郊與城市,令都市人認識香港的另一面。鍾教授藉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及鄉郊保育資助計劃(CCFS),在沙頭角梅子林村開展多項復育計劃,以建築修復入手,帶動村民、學生以及義工,以共同創造的方式於梅子林、谷埔、榕樹凹、水口及爛頭營等偏遠鄉郊推廣保育教育,並結合鄉郊復育研究、教學與體驗式學習,為廢棄村落注入活力。他指,梅子林是沙頭角慶春約中的第一條村,而老屋更是當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鍾宏亮副教授、團隊成員何子偉與李敏婷積極推動鄉郊復育。

團隊專注於老屋與壁畫屋兩棟歷史建築,透過知識轉移,恢復夯土建築的傳統風貌,同時結合村民的生活經驗,建立「開放式夯土客家文化展示館」,以提高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關注,成功將梅子林打造成一個本地人氣深度遊景點。項目亦獲得建築師學會的肯定,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2022/23年獎的「建築師學會主題獎 – 建築裝置、策展與展覽設計」及「會長特別獎狀」,是少數以鄉郊項目獲獎的建築設計。

谷埔五肚原居民楊錦春於八十年代移民英國,退休後回流香港,適逢鍾教授團隊於谷埔進行鄉郊復育研究,決定為振興谷埔出一分力,使傳統客家文化得以傳承。

村民作導賞員 帶團遊谷探埔

鍾教授視梅子林項目為一個起點,透過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成立社企「Countryside Curators Limited」,進一步探索谷埔、榕樹凹與水口等地的復育研究,並提供教育計劃以加深公眾對鄉村保育的認識。以客家村莊谷埔為例,該地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亦是個多樣化的自然棲息地。團隊復修了空置多年的五肚楊屋並改造周邊環境,並設立谷埔教研基地,打造出一個讓教研人員、學生和村民共享的空間。團隊更與村民達成長期合作的關係,推出生態文化徑,由村民擔作導賞員,帶團遊谷探埔。早前,村民為到訪的協恩中學學生炮製客家菜,即場講解舊物歷史與分享昔日生活點滴。經過兩天一夜的遊歷,有學生指谷埔是一個接近大自然的同時充滿熱情與人情味的世外桃源,同時大大加深她對香港文化、鄉郊生態與歷史的認識,驅使其未來更積極參與鄉郊保育。

協恩中學學生到谷埔參與兩天一夜的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有助學生從多學科視角了解谷埔的地理、建築、生態環境與文化歷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團隊成員李敏婷提到,為持續發展鄉郊再生,團隊正積極與各大院校合作展開全面的教育活動,並研製教材,方便老師網上教學。另一方面,團隊正積極籌備谷埔村虛擬導覽,並預計在年尾推出,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讓更多人能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遙距參觀,同時透過導覽中的互動元素增加投入感。

團隊走入鄉郊,為都市人活化隱世村落。保護本地文化遺產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合作,其中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亦致力於推動文化發展,包括舉辦主題導賞與大型文化活動,從而提高大眾的保育意識。團隊成員何子偉希望大家對香港的印象不僅僅停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方式亦不只限於城市生活,享受自然不一定要出國旅遊,提醒大家不要因身處摩天大廈林立的都市而遺忘自然之美。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