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輪候時間|求診人次跌輪候時間反升 非緊急平均等逾3小時
港府正研究調整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考慮收窄與私營服務收費差距。醫務衞生局今日(20日)回覆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書面質詢表示,去年急症室使用人數臨時數字約為201萬,比2018年下跌約6.2萬人,但平均輪候時間,除了第一、二類(「危殆」、「危急」)病人按服務目標訂明而維持不變外,第三、四、五類(「緊急」、「次緊急」與「非緊急」)病人平均輪候時間全線上升,分別增加2至68分鐘不等,當中非緊急類別由129分鐘升至197分鐘。
醫務衞生局提到,過去十年, 急症室危殆、危急及緊急類別個案數目,由2014年平均每月約6.1萬宗,上升至2018年平均每月約6.8萬宗;而在2023年則升至平均每月約7.3萬宗。
至於2023年的急症室使用人數臨時數字約為201萬,其中第一、二類病人數量,由7.4萬人升至8.3萬人,升幅接近1成2(11.75%);至於第三、四、五類病人,則由逾200萬人跌至193萬人,下跌約3%。
當中服務目標訂明所有危殆的病人( 即100%)會獲得即時診治,而被分類為危急及緊急的病人在抵達急症室後亦會獲得優先治理,目標是絕大部分的危急(95%)和緊急(90%)病人會在15分鐘或30分鐘內獲處理。急症室並非普通科門診,如果急症室有大量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 可能會影響到危急和緊急病人的治理。
病人分佈有變下,病人平均輪候時間亦有不同,其中除了第一、二類(「危殆」、「危急」)病人維持不變外,其餘三類都有上升。其中第三類病人平均要多等2分鐘、第四、五類病人則平均多等一小時左右,分別為56分鐘與68分鐘。
衞生局表示,現時大部分市民在基層醫療需要,主要由私營醫療界別提供,每年有約2,000萬人次使用私營門診。為令公立醫院急症室能集中處理急症、緊急服務,政府及醫管局則會鼓勵病情較輕微的病人更多使用社區的基層醫療及家庭醫生服務,以有效疏導急症醫療服務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