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殯儀】死後撒灰歸塵土 家屬:去殯儀館反教人不安

撰文:林𡝴雯
出版:更新:

火爐門打開,家屬一個跟著一個,一邊哭著把紙紮品掉進火爐,一邊喊著先人的名字:「收嘢啦」。這種情景可能你我都經歷過,但告別先人,是否只能這樣呢?
同樣是一個輪著一個,但他們領的不是紙紮品,而是放著先人骨灰的撒灰器。不需要哭哭啼啼,只需要走到青草地旁的小石堆,拉起撒灰器的把手,把骨灰輕輕灑到石頭上,看著細粉落入大地。這是中文大學「無言老師」在撒灰花園舉行的葬禮,讓捐出遺體教學的先人用最簡單的方式回歸大地,但政府前年統計顯示選擇在海上或花園撒灰的先人僅4000人, 佔全港死亡人數不足一成。

陳小姐與兒子送爸爸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把爸爸的骨灰灑到花園內。(林𡝴雯攝)

傳統儀式有時令人不安

「簡簡單單,回歸大自然,心情舒服啲,其實有時去殯儀館已經令人好不安」,剛剛替爸爸撒完灰的陳小姐跟丈夫、兩個孩子站著休息,一邊跟記者這樣說。陳小姐的爸爸4年前因為癌症蔓延死亡,由胃、肝一直蔓延到不同的器官,光是治療已花上5年。「爸爸唔想我地啲後生咁辛苦,身後事簡單啲」,自願成為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無言老師」,死後捐贈遺體供醫學生解剖學習。完成「教學」後,再火化撒灰到華永會將軍澳紀念花園,立碑紀念。

生命化成骨灰,落入大地。(林𡝴雯攝)

一切從簡 平復情緒

「爸爸喺醫院過身後,從來冇去過咩殯儀館,搞過任何嘢,冇瞻仰遺容,我地都唔洗應酬親友、招呼人」,陳小姐的妹妹Kibe從後搭話,提到爸爸的離世,的確是一切從簡。

至親離世,卻捨繁就簡,不只是為了省錢,更是讓在生者能好好平復情緒,「其實身後事只係俾在生嘅人睇,大家互相關心就得」。Kibe的丈夫都也忍不住出聲,「有時啲傳統儀式只會增加在生者的痛苦,好似燒衣咁,叫人收嘢,哭哭啼啼,好難頂」。

陳小姐(左三)一家7人一起送別爸爸,葬禮簡簡單單都可以聊表心意。(林𡝴雯攝)
人黎到世上本來就咩都冇,死又何必咁隆重,仲要霸塊地呢?
無言老師發起人陳新安

綠色殯儀申請者僅4000 佔全港死亡人數不足一成

Kibe爸爸就百無禁忌,「以前佢成日話第時身體要俾人做研究,哈哈。撒落大海都得,老人家都唔介意,我地介意啲咩?」除了陳爸爸,近7至8成的「無言老師」都同樣選擇了火化撒灰,回歸大自然。單單在將軍澳華永會「無言老師」撒灰區,就有300多位先人安葬在撒灰花園。

在海上和紀念公園撒灰都屬於綠色殯葬,與傳統土葬、買骨灰龕位不同,先人骨灰會回歸大自然,而非封存在某個地點。食環署目前設有十一個紀念花園,及在指定香港水域為市民提供免費撒灰服務,讓市民好好送別先人。但根據政府2015年的統計,本港申請綠色殯葬人數只有4073人,雖較2010年增加逾2倍,但僅佔全港死亡總人數約8.7%。

「無言老師」在火化撒灰後,會立碑紀念,讓家人懷緬先人。(林𡝴雯攝)

六成人認為應推廣綠色殯儀

但市民並非對綠色殯葬這麼反感,政府曾在2010年委託中文大學進行《骨灰龕政策檢討民意調查》,1020個受訪者當中近六成都認為面對本港的骨灰龕位供不應求,應推廣海上或紀念花園撒灰。也許最難越過的心理關口,是撒灰後不知道在哪裡懷緬先人。陳爸爸過去4年在中文大學擔任無言老師,兩個女兒都沒有固定地點可懷緬父親,「其實在心中就可以,我爸爸都話唔洗指定時間拜山,真係想,睇相、咩都可以」,Kibe都相信心意比形式重要。

陳爸爸正式撒灰到紀念花園後,花園內亦設有紀念石碑,貼著陳爸爸的相片和生卒年份,陳小姐一家走到石碑前,擦一擦爸爸的照片,跟剛安葬的爸爸聚聚舊,「公公,你兩個乖孫黎睇你啦,佢地好乖呀,依家一個小學畢業、一個幼稚園畢業啦,彈琴仲好叻添!」。

陳小姐一家走到石碑前與剛安葬的爸爸聚舊,向爸爸說起兩個乖孫的近況。(林𡝴雯攝)

發起無言老師兼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的陳新安也登記了成為無言老師,將來也希望火化撒灰,一切從簡,「人黎到世上本來就咩都冇,死又何必咁隆重,仲要霸塊地呢?」

家人成為無言老師是什麼感覺,先聽01說故事:【母親節】我的媽媽是無言老師 「死左得個軀殼 點解唔好好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