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人工耳蝸保養費用高昂!低收入人士無能力更換配件 靠捐助續用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聽力對我們來說好像理所當然,可是對聽障人士卻是奢侈的願望,特別是對成長學習階段中的聽障學童,想於這個無聲世界努力融入,並不容易。雖然政府每年會資助一定數目的人工耳蝸手術及裝置,但對手術後的支援、定期保養以及維修費用,支援就不足夠,對低收入家庭是個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零件損壞亦無能力更換。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贊助人、耳鼻喉科醫生王日橋醫生和聾福會前主席、聽力學家區建國博士,致力為聽障人士爭取福利,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和行動,讓社會更關注聽障人士。
攝影:陳葦慈

別錯過學習黃金期 9個月嬰孩已可進行人工耳蝸手術

王醫生和區博士兩位最佳戰友,從三十多年前,二人共同合作進行全港首宗聽障成人及小童的多頻道人工耳蝸手術,至今仍繼續幫助不少聽障人士改善聽力,重新融入社會。

王醫生分享手術一般針對深度聽障患者,雙耳的平均聽力受損程度超過90分貝以上,由於通過助聽器亦無法聽到聲音,便需要進行人工耳蝸手術。他笑言:「從前做一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需要花6個多小時,如今1個多小時已經完成,而且繁複的測試亦能夠快速完成。除了技術進步外,更是『工多藝熟』。另外,很多家長擔心小童做人工耳蝸手術風險會較大,其實手術沒有年齡限制,只要經醫學及聽力評估後,符合資格就可以做手術。」

區博士補充說:「要知道是否合乎做手術的資格,除了聽覺檢查、言語評估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了解聽障人士是否擁有一個完整的耳蝸通道,以便植入人工耳蝸的電極,如出現耳蝸骨化的情況,就有機會不能成功植入。」

很多人對人工耳蝸都有迷思,期望將來能夠有更佳的儀器和技術,一直在等,而耽延了手術的時機,區博士表示小童愈早植入人工耳蝸,對語言及學習發展更有利,家長應盡早決定。他說:「如果發現小朋友有先天性聽障,人工耳蝸手術可以幫助他們恢復聽力功能,提高語言和學習能力。最好在語言發展關鍵時期2歲半前進行植入手術。如嬰兒有腦膜炎而可能導致耳蝸骨化,到在9個月大左右已經可以做人工耳蝸手術,有助刺激腦部負責聽力及語言區域,配合之後的聽力及語言訓練,讓小朋友不至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副贊助人、耳鼻喉科醫生王日橋醫生和聾福會前主席、聽力學家區建國博士,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援予低收入人士,進行人工耳蝸手術或相關保養,其中王醫生指現時科技先進,人工耳蝸手術1個多小時已經可以完成,並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測試。

天價費用難以負擔 低收入人士用二手零件

現時在香港進行人工耳蝸植入,首次手術費及外置儀器都有政府資助,而外置言語處理器及其他配件的保養期一般為3年,保養期過後,對於低收入或財政困難的患者或聽障兒童的家長,便需要負責沉重的維修或更換費用,患者都不敢或無能力更換。

王醫生說:「對聽障小童來說,做手術的時候才幾個月大,成長期可能因跑跑跳跳或出汗而導致外置言語處理器及其他配件損壞,就算平時用得較為小心,但隨著年月過去,同樣會出現老化的問題,始終需要維修及保養,甚至有些型號的言語處理器已不再生產,無機或零件可換,必須從新購置,而費用並不是人人可以負擔。」

曾經有一位聽障的地盤工友,對區博士來說非常深刻,他說:「這位工友因為外置言語處理器的連接線斷了,而更換費用需要數千元。因經濟能力無錢購買更換,最後選擇不再配戴。這樣嚴重影響他的生活及家庭關係,工友因聽不到家人、妻子的說話,不時以為大家對自己惡言相向,導致夫婦間衝突更多,經常鬧離婚。後來我們得知後,中心剛好有後備電線給他使用,讓他不至於做完手術後浪費了這個人工耳蝸,同時亦修補了與家人的關係。」

可是幸運的卻是少數,一般情況下,配戴者需要自費保養及維修,正因如此,就算手術後,因經濟拮据未能維持保養及維修需要。面對這個情況,二人都表示非常無奈。

由於人工耳蝸的手術、保養及零件維修費用高昂,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是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有見及此,聾福會推出慈善基金計劃資助有需要之人士。

願政府及社會更關注 讓人工耳蝸普及

其實安裝人工耳蝸後,學童要適應學校生活並不困難,更漫長的是家人的支持照料、教導,並協助面對日後之挑戰。王醫生指聾福會的幼兒中心,會因應學生的不同需要訂定學習計劃,培育學童語文、發音、語言、認知、社交和自理等各方面能力,家長在中心亦可一同學習訓練技巧,可在不同環境下加強對小孩的訓練。

問及對人工耳蝸技術及支援方面有何期望時,二人都表示希望未來人工耳蝸可以更為普及,令有需要的人士負擔得起。王醫生表示,聾福會推出的「人工耳蝸慈善基金」會支援及幫助有需要的基層人士,以提供術後相關儀器的維修及保養費用。聾福會亦呼籲政府和相關機構能提供更多的支援,如財政補貼,幫助低收入人士購買或保養人工耳蝸儀器及配件。同時可提高公眾對於聽力健康和人工耳蝸的認識,從而促進社會關注和支持。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