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港、台社區政策差異
今屆財政預算案出爐,「社區」在政府未來的撥款佔有怎樣的位置?
今年預算案中與社區和規劃相關的撥款主要分佈於本地旅遊、社區共融及發展智慧城市,放諸與一海之隔的台灣比較,總統蔡英文當選前的文化政綱亦有提及社區,但發展方向卻截然不同。
觀乎今年施政報告,社區議題分散在不同的大項目下,少有涉足經營社區的方向。例如,「應對人口老化」中建設較大長者優先廁格的「長者友善社區」,「文康及市政」中提及改善公眾街市。而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便有「加強和優化社區照顧服務」,每年撥款1700萬元,增加160個長者日間護理服務名額。與社區經濟有關的小販雖在「本地旅遊」大項目下獲豁免牌照費一年,卻仍然未獲發新牌照。
台灣:自己社區,自己經營
「營造社區」以解決社區問題一念,似乎未在香港政府施政大方向上落地生根,台灣總統蔡英文去年則在競選政綱中的文化政策,指要「以在地文化涵養社區生活」。蔡英文說︰「社區營造既是要從社區這個最小單位,由下而上推動國家社會的轉型,就必須要讓在地居民能集體參與,共同經營社區。」
蔡英文提出幾點,例如建構以社區為本的地方知識學習網絡。她希望擴大對文化的投資及串聯社區文化工作者,研究及整理地方學,紀錄居民的歷史和經驗,並在各區的學校、圖書館、藝文空間傳播。同時,她又支持社會企業,認為政府應把民間資源與社會企業配對,幫助社區組織儲備能量,並進一步說,希望社區組織可協助該區產業、社福照顧、治安、人文教育、環境生態等。
柯文哲曾推居民巡守隊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曾經在台北推動社區學校巡守隊,一邊開放學校用地予社區人士使用,一邊以居民組成校園巡守隊維持治安,以應對去年的校園女童被割喉案。他說:「政府的力量有限,民間的力量無窮。在校園開放時,如果社區要進來使用,也要來幫忙守護校園。」
釋放公共空間在台灣較受重視,蔡英文認為都市化令居民不易凝聚,降低彼此的互助動能,因此必須開放更多社區共享空間,善用社區文化資產,設置社區博物站等,為居民、社區工作者或藝文人士提供聚合及發酵文化的空間。
透過社區營造,居民的交流匯聚,就是解決社區問題的力量。香港不乏推動社區互助營造的組織,但不少組織仍為資金和空間而煩惱。何年何月,我們才不再羨慕隔離飯香,真正發揮到每一個居民力量並建立友善社區?
港台與社區有關政策比較:
香港 | 台灣 | |
社區營造 | 以區議會及地區管理委員推動居民參與區內事務,撥款予區議會地區工程及社區參與計劃的文康活動 | 注重居民參與,90年代建立「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培訓社區規劃師,為社區組織提供交流平台。 蔡英文亦提出研究及整理地方學,紀錄居民的歷史和經驗 |
長者 | 建設長者友善社區,包括優化現有公共行人通道的無障礙通道設施,提供面積較大的長者優先廁格,為長者改善家居安全等 | 長遠鼓勵長者參與社區營造,如在台北中小學推行「樂齡學堂」舉辦舞蹈、手工藝長者課程,目的是祖孫共學,有效利用學校空間 |
小販 |
1970年代初起,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並在近年新春加強打擊熟食小販 | 處理攤販方式由「管制與取締」調整為「輔導與管理」,並協助攤販設立自我規管的協會 |
公共空間 | 規劃準則列明香港人均應有2平方米休憩用地(open space)。80年代,政府把部分公共空間劃入私人業權範圍中,引發銅鑼灣時代廣場佔用公共空間的爭議 | 釋放更多社區共享空間,利用閒置用地,鼓勵民眾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