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設計學】一街自製梯 街坊財團角力場
想看有趣的設計,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喜歡逛街,只因街角永遠有驚喜,像鰂魚涌的濱海街。由英皇道進入濱海街向街尾直走,經過街市菜店、新式餐廳,便是印刷、五金、紙品回收等老店。整條濱海街只有百多米,卻有五道形態不一的自製樓梯連接地台與馬路。一到午飯時間,穿著光鮮端莊的白領紛紛踏上石台尋食。這些自製樓梯不少由沒有經過設計訓練的平民街坊打造,若說設計的目的便是解決問題,其展現的生活智慧甚至比專業設計師更有看頭。經考究後更發現,這些梯級除了實際功能,其設計樣式更包含街坊與管理者/財團角力的結果。
地形煉出百變樓梯
曾到過濱海街的,大概均會對高達兩米的地台留下印象。居於附近的筆者,發現這一區有不少「托高」了的建築。翻查鰂魚涌的發展史、細問老街坊,關於濱海街地台歷史的講法雖仍眾說紛紜,但都與「水」相關。有說,濱海街樓房於1961年建成時因鄰近海邊,為了防範水漲而興建高地台。亦有指地台與過去太古在此發展糖廠、船塢的歷史有關。為了向廠房供應用水,太古於現時的康怡花園、南豐新邨等地興建太古水塘。雨季到來時,水塘溢滿的水會經由溢洪道,由當時鰂魚涌街至英皇道的明渠經芬尼街流入大海,於是水道途經的樓房均需離地兩、三米,以防水浸影響民居。
這樣的地台設計,防得了水浸,卻產生了不便。最高處達兩米的石牆地台,過去只有一條由大廈所建的石梯通往馬路,卻由於梯長又迂迴,鮮有人使用。為了解決問題方便街坊進出,居民商戶自發集資在街中和街尾建起鐵梯。隨著太古的商業發展,上班族和人流漸長,近年引來不少特色餐廳進駐,餐廳為了導引食客進入店舖,亦仿效前者製起自家樓梯,數道樓梯並置,訴說了一街平民為解決難題或改善生活下的創意。
博弈的起始:不得越界
今日的濱海街與太古坊和域大廈相對,中間的馬路路權屬太古所有,訪問期間,不時見保安在街上著令停泊的車輛駛離。一條雙黃線,形成居民商戶與太古的楚河漢界,五十多年來,兩者針對路面使用的問題存在不少博弈。
現年逾八十多歲的基督教中國佈道會香港萬善堂萬牧師,自1961年起已在濱海街設立禮堂供教友聚會,親眼見證整條街的發展,他憶述,濱海街當年是一條市集街,滿街均有小販擺賣,直到八十年代發展「太古坊」,菜販肉販被安置往鰂魚涌市政大廈,太古正式整頓此街,對地面的商戶有更多路面使用規管,更一度不讓車輛駛進,經街坊商戶團結起來與太古磋商,才消除禁令。直到今日,街坊商戶亦嚴禁越界。
創意樓梯一:走鬼鐵梯
濱海街地台上的商戶中,以樂記五金店的楊太和永基冷氣工程公司的陳太在此街紮根最久。楊太和陳太的舊店均位處街尾 ,與馬路差距最高,不時有不熟悉此區的人來到才發現無梯可下,「除了街坊覺得不便,有些人更打算就此跳下去,好危險!」為了安全與方便,三十年前大家自發夾錢打造了街尾第一樘鐵梯。足有兩米高的鐵梯設計以實用為主,設有扶手位,手工「實淨」,上落感覺非常穩固,精妙處是底座附上車輪,原來當年街坊早已預算太古不讓長期擺放,為了應對,便加上車轆方便隨時移離。太古亦確曾要求清走此梯,最終由於太多人用,終在協商後安放於街角盡頭。
創意樓梯二:離地之梯
「走鬼鐵梯」建成十多年後,由於地面商戶漸多,太古坊的落成亦帶來更多人流,街坊再在街的中間集資建成第二把鐵梯。由於這邊的地店只有約半米高,故形態與前者極不相同。雖然仍是以實用為主,曲身的把手位連著梯架死死釘於石牆身,梯底不但沒有車輪,更不著地,原來當中大有故事。楊太憶述:「太古當年不讓我們起,說除非樓梯不著地。我們就將梯釘入石牆,造一條不著地的梯!」關關難過關關過,兩道梯的設計未必有太多美學考量,但當中的聰明巧思卻絕不簡單。
創意樓梯三:石板街梯
全街第三座民製樓梯建於私房菜「菲比餐廳」前,可謂整條街結構最簡單的梯級。以九塊石磚堆疊,再以英泥填合,放上石板便成,梯旁有一個以機器扭成的不鏽鋼鋼管扶手,用料及外形設計較為隨意。
___
創意樓梯四:手工燒焊生鐵梯
太古坊的發展,對此街影響深遠。隨著上班族客源日多,濱海街的商戶亦由過去的菜肉販、雜貨士多、五金印刷,變成愈來愈多特色餐廳的進駐,而這些餐廳,亦為濱海街帶來數道新梯,兩年多前由北角搬來的「Mian壹碗麵」便是其一。
「幾驚你是食環署派來的!」見筆者與攝影師不住研究其餐廳門口甚具型格的生鐵梯,這是店主Michael笑著對筆者說的第一句話。棗紅色的生鐵梯配上木板作梯級,相連欄框上亦有木層板用作放置盆栽,整座「作品」手工精細,設計用心,明顯與餐廳裝潢一脈相連。起初對談,Michael一直笑稱鐵梯是由「上手」留下,後來見面多了,才坦承鐵梯身世。原從事廣告業的Michael,與電影美指及服裝造型文念中是相識十多年的好友,鐵梯便是出自其手,更是由香港幾近已絕跡的人手燒焊師傅製成。
製作鐵欄連梯級,本是為了安全及商業考慮之故。地台路窄,飯市等位的客人多,很易擠出馬路,加上有條自家梯,亦有助引來食客,「既然要整,與其求其揼塊鐵,當然整得好看一點。」然而要裝一道新梯,又得過太古的一關,為了不愈界,即使用盡地台與馬路間的駁位間隙,依然令梯位的大小受限,變得又高又窄,雖然美觀,老實說卻不太好行,多日觀察亦得見不及旁邊咖啡廳寬大的單層梯級受街坊觀迎。不過,在店前放四、五張椅子,一個煙灰缸,卻聚到人流。老街坊不時坐在店前與Michael閒聊,新人舊人、新店老店在同一條街上匯聚,形成一個親切閒適的社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