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被批多與地產商建天價豪宅 民間智庫倡政府回購地皮建公屋
「重建發展」是市區重建局主要工作之一。翻查局方多年來的重建項目,發現幾乎全部都與私人發展商合作興建高尚住宅,例如利東街的囍匯、觀塘的觀月.樺峯、荃灣御凱等等,至今平均呎價已升至逾$1.5萬,灣仔多個項目如囍匯,呎價更高達$2.4萬。而原有的街坊若符合資格,才獲安排入住公屋,或獲發放一筆特惠金。
有社區組織批評,市建局多年只利用公屋資源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卻少有將重建地皮予房委會或房協興建租住房屋。關注房屋政策的民間智庫成員認為,政府可考慮回購部分市區重建土地,例如正進行的土瓜灣及觀塘重建項目,用作興建公屋,改善原區基層住屋問題。
市建局網頁上詳列當局成立以來的重建項目,包括中西區、深水埗/長沙灣、油尖旺及灣仔等,涉及與私人發展商及房協合作、已落成的項目約20個。當局前身名為1988年成立的「土地發展公司」,2001年改名為市建局,近30年來合共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約32個項目,例如上環帝后華庭、深水埗福榮街的海峯,及近年的尖沙咀名鑄、深水埗丰滙等(見下表)。
除了與房委會合作的深水埗喜盈、喜漾等5個項目,及筲箕灣樂融軒,大部分項目皆已與地產商發展為高尚住宅,例如灣仔5個住宅項目,分別落成為尚翹峰、壹環、囍匯1及2期、Queen's Cube、嘉薈軒,單位平均呎價過2萬元;亦有些如尖沙咀名鑄集商場、酒店及住宅於一身。而2014年起推出市場的旺角麥花臣匯,是市建局與九龍建業及香港遊樂場協會合作發展的項目,最新呎價平均約1.75萬。
重建地皮變豪宅 市建局自負盈虧被迫賣地謀利
由多個重建關注組成立的「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近日於網上批評:「市建局10多年從來無起過一棟樓宇去安置重建戶」,只安置合資格的重建居民入住公屋,亦少有將重建地皮予房委會或者房協興建出租房屋。
在「土地發展公司」的1990年代,因當時沒有公營房屋機構協助土發公司安置市民,「土地發展公司」曾自行興建4棟安置大廈安置受影響的居民,位置分別於德輔道西466號的順成大廈、荔枝角道163-165號的麗珠大廈、大角咀必發道必發臺及旺角豉油街12號。
其後房協和房委會於千禧年後,成為市建局的安置機構,安排重建戶入住公屋。
而根據《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不接受房屋安置或基於各種原因未能獲安置的居民,市建局會向他們發放一筆特惠金。
除了上表所列,市建局其他與私人發展商重建及發展項目:
中西區:怡峰、泓都、縉城峰、帝后華庭
觀塘:觀月樺峯
九龍城:御悅、喜點
荃灣:御凱、荃新天地一及二期
深水埗:海峯、丰滙、豐盛居
油尖旺:Skypark、MOD595、百利達廣場、形品星寓、朗豪坊、御峰
市建局與房協合作項目:
深水埗:喜雅、喜盈、喜韻、喜薈及喜漾
筲箕灣:樂融軒
市建局2002年獲政府注資100億元,時任規劃地政局局長曾俊華當時認為,市建局成立初年需要政府財政支援;局方之後多年亦獲免補地價優惠、有公權力收地,一直表示會以「以人為本」、「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為重建原則。但關注土地及房屋規劃的民間智庫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指,由於市建局一直以自負盈虧運作,需要透過不斷向地產商出售重建地皮,才有資金賠償受影響居民,故最終重建的多為天價合作項目。
民間智庫:政府回購地皮建公屋
陳紹銘建議政府出錢補貼市建局賠償居民,回購重建地皮或劃出部分地皮建公屋。「他們(市建局)當生意咁做,其實不是以人為本;政府每年庫房水浸,應有足夠盈餘幫市建局做舊區重建,多建公屋和居屋,令當局毋須賣咁多地給地產商。」
政府指近年市區已沒有足夠地皮興建公營房屋,去年底於房委會策劃小組通過在葵青、荔景、屯門興建三座單幢公屋,亦有意覓地建單幢居屋,陳紹銘指:「既然單幢公、居屋亦可行,很多市區重建地盤應有足夠位置建居屋或小型規模公屋。」他認為,正進行的觀塘及土瓜灣重建項目面積大,當局可考慮與房委會或房協合作,劃部分地盤興建公營或資助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