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同學與視障、聽障人士組劇團 與觀眾「一人一故事」訴心聲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一人一故事」是一種源於美國的即興演出劇場形式,當中會由一位「領航員」主持、邀請現場觀眾講述個人經歷,再由其他演出者即興運用形體動作、音樂、戲劇等來作出演繹。

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學生、社區視障人士和聽障人士組成的「爾劇場」,早前以「一人一故事」方式,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舉行名為「隔牆有爾」的活動,與觀眾交流傾訴心事。雖然疫情下人與人之間如同隔着無形牆壁,但劇組希望,這種社群藝術可成為連結平台、展現共融;在疫下「隔絕」的時代,大眾仍能看到彼此 ,隔牆有你也有我。

劇團由36名健全及殘障人士組成 聽觀眾故事後即興表演

2020年創立的「爾劇場」,由9名聽障人士、10名視障人士以及17位浸大學生組成,他們過去兩年由資深劇場演員伍綺琪指導,進行密集訓練,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基礎演出形式和技巧,以體驗這種即興表演藝術的價值。

「爾」是「你」的意思,為了向公眾分享學習成果,劇組於本月3及4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聯同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行名為「隔牆有爾」的活動,邀請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再由計劃成員即興演繹。為達致藝術共融,成員排練時在地上貼了引路線,讓視障成員用腳辨別演出的範圍和方向,成員之間又經常運用身體語言,以便與聽障成員溝通。

+1

視障長者冀表演改善記憶力及訓練聆聽能力

70多歲的「皮蛋」是劇組的成員之一。他在50多年前因交通意外而失明,曾任電話接線生、按摩師等,退休後不時參加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藝術活動。一年前認識到這個劇場計劃,於是報名參與。他認為,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表演可改善長者的記憶力,並訓練視障人士的聆聽能力;又指樂見觀眾打開心扉跟他們分享心事,例如有人分享自己的爺爺患癌,希望爭取時間拍畢業相;有人分享與異性曖昧多年的酸與甜等等。除了形體動作等方式,皮蛋也會為觀眾即興寫詩,其文采深受劇組人員欣賞。

浸大英國語言文學文學士及英語教學教育學士應屆畢業生朱靖山,參加計劃時仍是學生,她在基礎訓練中獲編入聾人組,「最初以為冇問題,但發現原來冇咗手語翻譯員,我就同佢哋傾唔到偈。」她也曾在訓練時,一時沒有注意而在聾人身後不斷與之談話,令聽障演員無法接收指令。朱認為單靠身體語言與聽障人士溝通,存在不少限制,因此自去年起學習手語,希望打破健聽與聽障人士之間的隔膜。

浸大英國語言文學系副研究員兼資深劇場演員伍綺琪是「爾劇場」的統籌及導師,指團內有視障及聽障人士,互相溝通、磨合的難度很高,但相信更能宣揚「公民演員」的重要性。(歐嘉樂攝)

透過故事重現離世父親的兒時回憶

朱又憶述,早前公開演出有不少深刻體驗,例如有觀眾分享,在9歲時父親已經離世,手上只有唯一一張合照,然而該名觀眾指,其實父親常常拿着相機,只不過永遠都把鏡頭向着子女,忘了自己沒有被拍攝在內,於是朱同學當時選擇飾演一部相機。由於表演屬即興,一眾演員均會不斷推進故事,當時另有同學立刻扮演觀眾的父親,「觀眾話記得爸爸好錫佢,甚至一返到屋企未放低嘢已經會攬住佢,同學就想重現呢一幕。」剛巧在台上飾演觀眾原型的演員是一位聽障人士,「佢聽唔到我哋講,又咁啱冇望住我哋,於是我諗到去扮另一個家庭成員,指住『爸爸』話 『你睇下,爸爸返嚟啦!』 ,幫助個故事順利進行。」

浸大英國語言文學系副研究員兼資深劇場演員伍綺琪,是「爾劇場」的統籌及導師,她指,一人一故事的理念、體現包容性等,在今次劇場中能多方面體現;雖然團內有視障人士加上聽障人士,互相溝通、磨合的難度很高,然而伍綺琪認為,這樣更能宣揚「公民演員(citizen actor)」的重要性,「唔一定要身體靈活、外表亮麗先可以做演員,其實好多有障礙嘅人都有能力,只不過社會冇畀機會佢哋發展!」

雖然團內有視障人士加上聽障人士,互相溝通、磨合的難度很高,然而伍綺琪認為,這樣更能宣揚「公民演員(citizen actor)」的重要性。(歐嘉樂攝)